请北海督邮捆绑起来。
然后绑在院中树下。
拿着马鞭。
抽了二百多下。
等气出完。
这才和张飞解下印绶。
挂在督邮的脖子上。
并把督邮绑在拴马的木桩上。
然后两人结伴弃官。
离开下密县。
这两人不由发愁。
将来的路何去何从。
要知道刘备张飞两人在下密县任内。
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尤其对儒者士族,更是礼敬有加。
不就是因为自己文化底子不行吗?
有人帮自己,不就行啦?
这都不能容忍!
将来若有一天。
有幸任二千石
必定不计小节。
不论身份。
对有才之人。
予以重任。
但现实是两人自从当年跟随邹靖讨伐黄巾,离开家乡时。
曾立下誓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出人头地。
不复返乡。
所以当得知中山郡守张纯欲谋反。
两人也没选择回家乡躲避。
反而一路南下。
所以这次痛打督邮。
刘备和张飞也决定不回家乡。
听说当年他们的老上级邹靖。
如今已是雒阳任职北军中侯。
说不定可以投奔他。
说干就干。
两人一路向西。
前去投奔邹靖。
刘宏终于决定采纳刘焉建议。
选用列卿、尚书为州牧。
让他们以本来的官秩出任。
由太常刘焉为益州牧。
主意已定,刘宏当即下诏:
前刺史刘隽、郤俭皆贪残放溢,取受狼藉,元元无聊,呼嗟充野,焉到便收摄行法,以示万姓,勿令漏露,使痈疽决溃,为国生梗。
刘焉心愿终于实现。
封阳城侯,并出任监军使者兼益州牧,受命逮捕原刺史郤俭治罪。
他怀中揣着诏书,带着儿子刘瑁随行。
刘焉有四个儿子。
长子刘范,次子刘诞,幺子刘璋。
这三人都被刘焉留在雒阳。
也算是为质吧。
这刘瑁是老三。
这次入益州,刘焉还顺便要为他娶个老婆。
老婆的人选刘焉已经有了。
就是一直支持他的陈留吴氏的女儿。
原因很简单。
吴氏现任家主吴懿的妹妹吴氏有大富大贵之相。
这和刘焉的野望相得益彰。
这趟入益。
吴懿也举家随刘焉一起西行。
另外还有。
侍中董扶也求为蜀郡西部属国都尉。
恰巧太仓令巴西人赵韪被免职。
到了南阳,刘焉又招兵买马。
护送自己西入益州。
当刘焉一行人浩浩荡荡,还在途中时。
听到益州传来消息。
益州黄巾马相、赵祗等人在绵竹起事。
他们召集为因税赋而困苦的黔首。
数天之内,就招聚数千人。
然后他们杀死绵竹县令李升。
众人纷纷支持他们。
随后集合一万余人。
转攻雒县,并攻杀益州刺史郤俭。
一月之中连破广汉、蜀、犍为三郡。
这时马相开始自称天子,归附顺从的人数以万计。
听到消息的刘焉不由放慢脚步。
这时进去益州,该如何是处理?
不如未进之前,众人一起商议!
接下来马相开始进攻巴郡。
击杀郡守赵部。
巴郡临江守县尉,正是甘宁。
他自从光和元年立功选择返乡。
被任命为临江守县尉。
甘宁效仿董先,建锦帆营,率八百僮客,为郡县主持公道。
见马相寇巴郡,便聚众相抗。
亲力践行卫国护民的侠论精神。
像甘宁一样在抵抗的还有益州从事贾龙。
他率领家族部曲数百人。
在犍为郡东境收拢官吏黔首,也有千余人马。
准备妥当之后,趁着马相攻打巴郡之时。
收复被马相占领的三郡。
几天后马相的兵马败退逃走。
马相更是被贾龙于战场斩杀。
益州也因此渐渐安稳下来。
贾龙听说朝廷派来新的益州牧。
于是选派官吏迎接刘焉。
刘焉初到益州。
在路上已经商议出治益方略。
他首先将治所迁到绵竹县。
这里已被马相清洗过一遍。
地方豪右势力较小。
比较容易控制。
接着招抚离散的黔首,为政以宽容,到处施行恩德,收揽人心。
短时间内便达到政通人和的效果。
其次对叛乱的黔首实行招抚政策。
但他明里宽厚优待,却在暗中图谋自立。
比如刘焉扶持中平元年的叛军五斗米道。
并鼓励黄巾信徒加入五斗米道。
从而有效地消弱和对抗太平道。
为进一步掌控五斗米道。
他对五斗米道现任嗣师卢氏上下其手。
卢氏颇有姿色,年虽老却色不衰。
她有二子张徵和张鲁。
又有五斗米道在手。
但刘焉是朝廷任命的益州牧。
益州军政大权一把抓。
卢氏自忖无法与之相抗。
只能屈服。
刘焉将卢氏和张徵控制在绵竹为质。
封张鲁为督义司马,统率五斗米道。
张鲁祖父张陵,字辅汉。
乃是五斗米道的祖师,正一真人。
他隐于鹄鸣山中。
并作道书,以传道为业。
要求受道者要出五斗米。
此外,他还卖药和炼丹。
据说吃了他炼的丹药,能分形作数十人。
这可能是幻觉症状。
他的丹药里面很有可能含有红伞伞和白杆杆的成份。
而张鲁之父张衡,字灵真。
与师弟张修一起,正式对外推广五斗米道。
并任职嗣师。
他们曾经想和张角一样。
搅动风浪,壮大五斗米道。
但时运不济。
张修临阵弃道友于不顾。
导致张衡身死殉道。
也因此为五斗米道留下一线生机。
这个张衡,张灵真并不是那个张衡。
那个张衡,字平子,乃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两人分属宗教与科学,不能同日而语。
张鲁父亲张衡死后,将嗣师之职传与卢氏。
从而为五斗米道掀开崭新的篇章。
从那以后,五斗米道在卢氏的经营之下。
弃张修谋反兴道。
而改以经营护道。
一时间,道内业务,蒸蒸日上。
如此能干,这才入了刘焉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