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也能跟着沾沾光

并汉 做梦中 4051 字 20天前

袁绍终究还是无法越过这层。

袁绍和袁术都想到将来。

二人互视,各有盘算,颇为不善。

但袁隗并没感受到二人的不和。

只是让他们携带家眷离开京师。

要快!

袁绍离开京师雒阳。

自然不会是一个人走。

除了自己的家眷财货外。

他还带走了逢纪和许攸等人。

逢纪,字元图,聪明有计策。

许攸,字子远,虽好财,却善于交际。

是奔走之友俱乐部成员。

当初袁绍守孝,多亏这许攸居中沟通协调。

这许攸一直以来都是走南闯北的好帮手。

但袁绍也不是傻子。

他也在雒阳留下自己的眼线。

比如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

一来缓和自己和朝廷关系。

二来可以互通有无。

董卓派人送来废立皇帝的朝议结果。

袁隗回复:

按大家商议的结果来!

但有些人事安排。

希望董司空能够成全。

比如让袁基任职九卿之一的太仆一职。

有要求,证明是真心想合作的。

比起那些什么都不要的人。

有要求的人让人更信任一些。

就好比当年王翦向始皇帝要这要那。

最终才得到令始皇帝放心的机会。

董卓同意了。

到时只要将太仆王允改任守尚书令即可。

王允也很仗义。

他没半点心里负担。

太仆主要是掌车马。

相当于给天子造车。

还不是奉车都尉那样的老板驾驶员。

最多还兼掌百工。

也是与天子用车有关。

顺带制造武器、饲养马匹。

但尚书令就不同了。

虽然不是太仆那样的中二千石。

仅仅只是六百石。

但这个位置很关键。

能掌控天子与朝中文书。

董卓见王允从中二千石降为六百石。

不仅不哭不闹。

而且还很配合。

心中很是赞赏。

这小子,上道!

在董卓心中。

这王允识大体。

可以当成自己人。

董先送走牵招。

自然是继续犒赏有功之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又有斥侯上报。

有一个朝廷中人神色落寞。

独自北上。

似乎有问题。

董先有些好奇。

这斥候是怎么判断的。

那斥候说。

身长八尺二寸有余,声如洪钟。

峨冠博带。

标志明显。

董先这才想起来。

自己最后走时。

遇天子相赠露车时。

的确有这么一人。

按道理。

这人应该是卢植。

卢植可是能与蔡邕相提并论的大家。

董先自然不能无礼。

于是董先亲自上前迎接。

可是斥候又报。

卢植身后。

还有追兵。

董先立刻让典韦和许褚带着亲卫队前往接应。

轵县城外。

两边就峙。

中间夹着卢植。

他有些恍惚。

一边是董卓的兵马。

另一边又是谁呢?

董先对着卢植说:

“恩师乃是校五经的蔡议郎,令某在此接应。”

卢植和蔡邕共过事的经历。

有校过五经的情份。

况且金商门事件时。

卢植也曾为蔡邕向先帝刘宏求过情。

所以董先想为蔡邕还了这个人情。

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人情招揽卢植。

历史中,卢植被逐,隐居上谷。

而后被袁绍请出来当军师。

但一直孤僻社恐。

卢植听了董先的介绍。

不由向董先这方快步走来。

他也知道。

董卓那边是来抓自己的。

自己没错,如果被抓。

定是没有生路。

自己还有幼子。

不能就此不顾。

董卓的人马明显不如董先的亲卫队。

一来人数上,董卓只有十几人。

而董先亲卫队有一个连二百五十人。

二来装备,董卓只是寻常制式装备。

而董先的亲卫队是高碳钢铁鱼鳞甲。

所以董卓的人马见势不对,立刻回撤。

卢植见董卓人马撤走。

于是向董先表达感谢。

董先趁机提出邀请。

并说恩师蔡邕在灵丘桃花山上。

卢植与蔡邕也许久未见。

于是接受了邀请。

只是要先回涿郡老家一趟。

他怕波及涿郡卢氏族人。

董先巴不得如此。

他想利用卢植担心董卓报复的心理。

劝他迁居族人。

卢植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董先递给卢植自己的名刺。

到时凭此名刺可免去许多麻烦。

若是遇到董氏集团的人马。

还可提供帮助。

卢植慎重地接下名刺。

双方约在灵丘桃花山。

可惜的是。

董先错算了一步。

蔡邕手中拿着司空董卓送来的邮书。

书中提及当年流放时的情份。

想请他入京师雒阳辅佐自己。

说实话。

蔡邕是个践行传统价值观的老派学究。

历史上。

因琴技被征,他便不赴任。

见贫富差距大,他便写赋抒情。

天子不信,他便下野赋闲。

董卓曾救他,他便去应征。

卢植仗义执言,他便向董卓求情。

蔡邕想了许久。

董先救命之恩,收留之恩。

他在桃花山待了十年。

为董先培养的孤儿骨干成百上千。

也算是还了这份恩情。

而自己的女儿蔡琰也已经和董先订下婚约。

董先也算是自己的子侄辈。

而同样有救命之恩的董卓。

自己却还未曾报答。

蔡邕心中有了决定。

他留书董先。

自己将选择南下。

辅助董卓。

桃花山上,桃山书院。

众人得知蔡祭酒即将远行。

于是纷纷出来送行。

蔡邕安慰众人。

女儿蔡琰在此。

自己报完恩必会回返。

他此行只带走从弟蔡谷、继子蔡睦以及门生顾雍。

另外,他还把自己那些书简全留在灵丘。

只带走一整套的印刷书籍。

这里面全部是自己这十年的心血。

也有自己数千部书简的印刷版本。

蔡谷是蔡邕的从弟。

他没蔡邕学识丰富。

因此一直在为蔡邕打理杂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