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来给自己添堵的

并汉 做梦中 4019 字 25天前

全据幽州对下步走海路与青、徐二州联系有利。

最终董先同意了荀攸的建议。

他与袁绍来使商议。

双方未开战前,先解决战后后配问题。

就如同当初讨伐董卓前。

董先要先与袁绍商议与太行山相邻的郡县治理一样。

先小人,后君子。

丑话说在前,条件先摆出来,能合作再合作,免得日后反悔。

双方最终决定。

以巨马水为界。

巨马水以北。

包含巨马水在内。

战后由董先控制。

同样的,巨马水以北的战事,由董先负责。

而巨马水以南的战事,则由袁绍负责。

公孙瓒主力都在幽州,都在巨马水以北。

将此地划给董先。

这无疑会减轻袁绍的战斗压力。

而巨马水以南。

公孙瓒的地盘都是又富,油水又多的地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比如渤海,比如河间,比如平原,比如乐安。

袁绍若取了这几郡。

不比右北平、渔阳、广阳、涿这种乌桓人多的地方香吗?

当然了,划定巨马水为界是有原因的。

巨马水因有温泉汇入,所以除非极寒。

否则整年不冻。

要么只是微冻,无法让大型军队通过。

所以以巨马水为界,对董先对袁绍都是最佳安排。

北部酝酿着新的风云。

南部也不例外。

找不到孙策下落的孙氏自然由孙策的弟弟孙权上位。

在孙坚嫡妻吴夫人的主持下。

孙权早早接手父兄留下的基业。

不,孙策啥也没留下。

只留下了招揽的数名谋士。

比如张纮和张昭。

在二张的建议下,吴夫人让孙权拿着传国玺与袁术做交换。

孙权按二张所教,来到寿春,对袁术说:

“我孙氏在江东有旧恩,愿帮助舅舅吴景控制长江。”

“只要长江控制住了,便可在江东召募兵马,到时轻轻松松可得数万。”

“那时便可帮助将军匡济汉室了。”

袁术也是被传国玺冲昏了头。

决定把孙坚旧部交给孙权。

对袁术来说。

会稽还有王朗。

此人是陶谦所举荐,所奏表的人,并经朝廷任命,向来与徐州同气连枝。

还有刘繇,也是朝廷任命,正儿八经的官员,是长安用来给自己添堵的。

两人都不好对付。

让孙权去处理吧。

为自己分分忧。

也不算什么坏事。

再说传国玺都到自己手上了。

当初叔父袁隗的袁氏仲氏梦,如今要在自己手上实现了。

袁术开始着手安排实现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

要实现这条谶语。

摆在袁术面前的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证明自己是那个天选之人。

这个对袁术不成问题。

“涂即途也,吾字公路,正应其谶。”

另一个则是如何推翻刘协,代替刘协。

这个比较麻烦。

人家在长安呢!

不过先树旗帜。

到时从者如过江之鲫。

另外,最好是刘协能死掉。

这样二十九代刘氏天子就都下场一鞠躬了。

自己到时再顺势上场最好。

这就决定袁术只能再等等。

但明的事不能做,暗的事可以先做起来。

免得到时忙不过来。

比如可以先收集钱粮。

这孙权不是要过江吗?

先让他替我去向庐江郡守陆康要钱粮兵甲吧。

另外这刘繇到任扬州,吴景居然还前去迎接。

并让他在曲阿立足。

听说还让手下樊能、张英屯江边。

意图很明显。

这怎么可以呢。

朝廷能表扬州刺史,我袁术就不能也表一个吗?

于是袁术令故吏惠衢为扬州刺史,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共同去攻打刘繇。

吴景别怪我,祸是你们闯的,自然也要由你们去收拾。

孙权呆了。

他看到袁术使者送来的折冲校尉头衔、行殄寇将军,还有兵财千余,数十匹马。

同时来的还有父亲孙坚的旧部数百人。

心中不由腹诽:

“我才十三岁,就要我去跟庐江郡守陆康要钱粮兵甲。”

“要完还要过江,配合舅舅等人打朝廷所署的扬州刺史刘繇。”

“就凭这些人,我能行吗?”

但使者还给孙权带来一句话。

若能完成任务,将军还有重赏。

孙权没信心,但孙坚的部下很有信心。

朱治,黄盖,徐琨,徐逸,芮祉等人好不容易回归孙氏。

自然要给孙权信心。

这不,当陆康拒绝袁术要求之时。

袁术大怒,命孙权率军攻打。

并许诺城破之后,任命孙权为庐江郡守。

孙权无奈,在父亲部属的簇拥下,开始艰难的庐江征战。

淮南不平,新成立的雍州也有风波。

这不,新划四郡成立雍州。

这让韩遂很不高兴。

尤其是金城,这可是他的老巢。

马腾还记着年初韩遂帮着别人打自己的仇。

于是开始频繁入侵韩遂的领地。

韩遂号称大河九曲,极为善变。

他又如何能忍受这等屈辱。

于是他奋力反击。

这不,他纠集众人一起攻打马腾。

并杀了马腾的妻子和幼子。

就连长子马超,也差点死在韩遂的女婿阎行手中。

两人就在西凉那个地方,你来我往,难解难分。

苦难的降临不止有人祸还有天灾。

自四月到七月,蝗旱大灾,滴水未降。

刘协避居正殿请雨,并下诏让侍御史侯汶。

荡涤监狱囚徒,赦免罪行较轻的犯人。

侯汶,表字文林,是太原中都人。

他利欲熏心,居然侵吞赈济粮食。

当时战事连连,黔首竞相逃难。

无人春耕,再加蝗旱巨灾。

一时天下饥荒,谷价上涨。

一斛竟达五十万钱,就连次等的豆麦也要二十万钱一斛。

三辅之内,易子而食,白骨于野。

刘协本是好意,但他发现灾民饿死的还是很多。

他开始怀疑有人贪渎不法,于是便亲自检查。

刘协也是个聪明人,他让侍中刘艾取出米豆各五升,做出了三盆糜粥。

于是刘协让刘艾责备尚书:

“五升米豆能做出三盆,而如今黔首依旧疲乏饥饿,这是为什么呢?”

“吾怜悯他们,黔首不能好好生活,所以才让人从太仓取出米豆,希望能帮上他们。”

“但御史却不体恤他们,事情是这么做的么?”

尚书令以下全部都到省阁认罪。

并上奏收捕侯汶拷打审问。

最后由刘协下诏:

“打五十。”

从这以后,黔首才得到应有的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