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序--打算从灵丘出发

并汉 做梦中 3738 字 20天前

“繁畤县,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

“崞县,本汉旧县,因山为名,属雁门郡。汉末荒废。”

“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

在《资治通鉴》也有记载:

公元168年,建宁元年,二月初,桓帝诏问颎曰:“先零东羌造恶反逆,……而久乱并、凉,累侵三辅,西河、上郡,已各内徙,安定、北地,复至单危。自云中、五原,西至汉阳二千馀里,匈奴、诸羌,并擅其地,……”帝许之,悉听如所上,颎于是将兵万馀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

从这段汉恒帝与段颎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对于汉末北境沿线发生的欺凌劫掠,朝庭的处理方案是,让民内徙,出兵收复。

根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年,二月,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关、居庸关以东。”

既然要内徙,只能优先扩充边郡。原因嘛,司马彪给出了答案:“前书曰代郡有常山关,上谷郡居庸县有关,时胡寇数犯边,故徙之。”

常山关西、北、东三面有滱水环绕,关城则依山而建。据清代官修《畿辅通志》记载:“倒马关,在唐县西北百里。方舆纪要:倒马关即战国时鸿之塞,也记作鸱之塞,亦曰鸿上关。汉时谓之常山关,后汉书作唐关,在中人亭北百里。水经注:滱水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是为深峭。元和志: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通鉴注:自蔚州广昌县东南山南出倒马关,至中山上曲阳县,关山险隘,石径逶迤,沿途九曲,诚控扼要地也。……,与居庸、紫荆称为内三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见,常山关凭借险峻山势,形成要冲。

这么危险,那徙民如何到达目的地呢?

由雁门平城到常山关除了绕道雁门关外,还有一条古道。

常山关正位于这条古道末端。它就是后来的灵丘古道。

不过,汉代的灵丘古道还仅仅只是山中樵路,一开始只是樵夫进山砍柴,或山中猎户行走的山路。但随着南徙的人多了,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魏书·太祖纪》载:“(公元398年)天兴元年,春正月,东驾将北还,发卒万人治直道,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五百馀里。”

《魏书·世祖纪》载:“(公元436年)太延二年,八月,世祖诏广平公张黎发定州七郡一万二千人,通莎泉道。”莎泉道即灵丘道,在现灵丘县西黑龙河侧。

《魏书·高祖纪》载:“(公元482年)太和六年,秋七月,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

他们沿着前人开拓的痕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于让灵丘道出现在世人眼中。它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滱水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灵丘道位于灵丘县。

灵丘县内万山环绕,滱水旋折,山脉自雁门发端,乱山横迤,由阴馆、汪陶至崞起北岳。南入卤城,东由灵丘嵬白、隘门等山,腾跃入五阮、常山。作为并冀幽三州交界地,北联云朔,西扼雁门,南入常山关,东通广昌。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不可避免成为部分内徙者的可选之路。

加上灵丘虽地居高脊,却存有盆地,虽处边陲,却属外三关关内。西望雁门,东趋五阮,峰回涧折,龙蟠虎踞,控险扼原,四面皆可制敌。可锁钥北门,扦卫西塞。这样有利的地理条件,又使灵丘成为代雁之地的军事重镇。

据《灵丘县志》的边警记录:

汉高帝六年九月,冒顿入边。

文帝六年冬,北幕三万骑入云属,烽火通甘泉。

永寿二年,秋,七月,檀石槐寇云中,鲜卑寇云属,南抄缘边尽据故地。

唐高宗弘道元年五月,突厥入蔚属,杀掠吏民。

昭宗天佑十三年八月,契丹率十万入塞,破,蔚属悉为所有。

宋太宗雍熙三年五月,契丹尽陷蔚属,杀伤宋军数万。

宋徽宗宣和四年十月,金陷蔚属。未几,夏称藩于金,使使割云中地二千里畀之。

明景泰元年六月,掠蔚属。 正德九年七月,寇蔚属。

嘉靖十五年八月,由弘寺口入,寇掠灵丘,杀掳甚众。

嘉靖十九年七月,众十余万,分二路,一入宣府,一入弘寺口,掠浑源、灵丘,复由弘寺东口而出,杀掠甚众。

嘉靖二十年七月,由左卫猪儿洼入,掠灵丘诸处而出。

嘉靖二十二年十月,入蔚三县,杀戮殆尽。欲叩紫荆关,马疲而去。

嘉靖三十二年,俺答大举入寇,分道掠灵、广诸处。

嘉靖天启六年,插由得胜口掠云属,滋杀而出。

嘉靖崇祯七年,由浑源至灵丘,焚杀甚众。

……

另,1937年9月,侵华日军攻占晋北重镇大同及周围各县,20日,日军第五师团一部侵占灵丘。

……

可见,想要由北入侵中原,必侵灵丘,此处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各位看官,这几千字洋洋洒洒看下来,会不会有个疑问:这作者倒底想表达什么?

从犯汉虽远必诛,到备受劫掠,从防线收缩,到以夷制夷,从投靠,到反叛,从张修,到羌渠,从天性,到选择,从措施,到内徙,从平城到灵丘道,从灵丘到灵丘边警。

本人认为,一个从弱到强,一个从强到弱,在那个特定的时空中,边境游牧民族与汉朝实力的变化应该让我们警醒:为何拥有人口、物产、幅员优势的华夏,会在别人年复一年的觊觎中败下阵来,最终形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呢?

答案令人郁闷:制度僵化,上下异心,用人不当,进退失踞,贪腐渎职,鱼肉百姓,倾轧内耗,勾心斗角,争小利而失大义,贪苟且而舍图强,强者需索无度,弱者渺无生机,等等,最终损害国本,自我削弱,以至于无力应付外敌入侵,……。众说纷纭,文中也夹带私货略为提及一二,这里就不一而足了。

回归正题。如今,我们的主角正打算从灵丘出发,改写这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