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一脸嫌弃,说句不好听的,在她家,狗吃的都比这好。
可没办法,现在刚过完一九七零年春节,刚挨过大灾年没多久,家家户户都这么过得。而且杨家还是在市里的双职工家庭,放到农村,只会更糟。
她努努嘴,把稀汤倒掉,留下碗底的米准备兑点热水喝。又端上菜叶瓷碗,打算回客厅蜂窝煤炉子上热热。
再不情愿也得吃啊,人是铁饭是钢。
杨媛刚走出简陋的厨房,就听见南头院子里传来吵闹声。
南头院子就是女主宋灿家,杨家坐北朝南,宋家坐东朝西,杨家的南院墙就是宋家的北墙。
杨媛仔细分辨,是宋家那个后妈的骂声,“偷户口本……胆大…针织厂……”
不时还有几句尖细的女声,“有什么资格替我做主……怎么不让马莹莹当知青…”
哦,书里的剧情已经开始了。
昨晚宋后妈听说宋灿考上了职工岗,想让宋灿把工作让给自己闺女马莹莹。怕宋灿不同意,今一早宋后妈就去知青办给宋灿报了名。
这不一回来,宋后母就把这两件事跟宋灿说了,两人爆发激烈的争吵,估计已经有人去单位叫宋父断官司了,反正又不是第一次,这么多年,街坊邻居都习惯了。
杨媛不疾不徐回到屋里准备吃饭。
杨家房子是建国后划分的,东西两间,当中两间做客厅。后来孩子多了住不下,就将客厅隔开,一半让男孩们住,一半待客吃饭用。
西边放了衣柜,梳妆台,给女孩们住。杨爸杨妈一直住东边屋,后来又隔开一个小间放杂物。
天冷,杨妈就把煤炉子搬屋里取暖,又怕中煤气,就放在了客厅,家里人回来就围在炉子旁,没人了就封住火门。
杨媛坐在家里自制沙发上,把炉子拉过来,捅开火眼,听着宋家的吵闹声,一边烤馒头一边吃。
杨家人不少,但现阶段在住的就四个,她,她四哥,还有爸妈。
原身叫杨元,跟她同音不同字,因为过年时几分的压岁钱跟人起争执,被推倒摔在台阶上,后脑勺着地,醒来就变成她了。嗯,有点子倒霉。
杨元今年十六岁,正常来讲应该上高二,但由于运动,学校也没法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