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展开信,咳了一声,开始大声朗读。
谢昭昭先是日常问候,然后才说她最近的情况。
谢大山越读声音越小,最后索性停下。
没办法,老娘老爹的脸色越来越不好。
谢老太强忍着怒气, “昭昭没在京市,去云省了?那是哪里?”
这个地方,她这辈子听都没听过几次。
谢大树道:“在西南,那里在边境线上。”
谢大力不算,谢大山和谢大树都知道,建国这么多年,国家边境一直不安稳。
谢老头抽着旱烟,纳闷,“别人家上完大学都分工作,怎么这孩子跑到西南农场去啦?”
谢老太抓住谢大山的手,“老大,你给昭昭去信,将她叫回来吧。”
谢大山为难,“娘,您想什么呢?那里是军垦农场,不能随便进出,再说,昭昭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没到地方,咱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寄信,或者去电话呀。”
大家一听也是。
现在只能等着谢昭昭再来信了。
谢老太有些伤心,谢昭昭的处境和她想的不一样,“我以为这孩子会在京市找个工作,没想到最后还是跑去种地了。”
谢老太想着想着悲从中来,这要让老二知道得多伤心呀。
老二就这么一棵独苗呀。
“老二媳妇也是狠心,孩子好赖是亲生的,咱们没办法给安排好工作,她一个官夫人还没有办法吗?竟然管都不管。”
谢大山趁这一会儿功夫,直接把信看完。
翻下心,安慰伤心的老娘道:“娘,你别伤心,昭昭这大学生和咱们老农民不一样。她说了他们只是去农场过渡一下,以后会给分配工作的。再说,他们是大学生,在农场有工资。”
有工资,大家眼前一亮。
谢老头烟都不抽了,身子向凑凑,“有多少?”
“昭昭要去的地方属于11类地区,还有边境补贴,一个月有五十多元。”
此言一出,抽气声一片。
“这么多。”
马大宝心动一步,“我回去就押着建辉他们俩读书。”
孙银花家里已经没有读书的孩子,只能盼着下一代。
她心里有些酸老三家还有适龄孩子,语气酸溜溜的到:“老三家的,你悠着点,孩子不是那块料,也别太勉强。”
马大宝眉毛一竖,怒气冲冲,“敢不好好学习,就打死。”
周翠在一旁认同的点点头,对,只要打不死就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