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老华皇归来

这日,华在正在书房处理政务,突然有侍卫匆匆来报:“摄政王,华皇回来了!” 华在手中的毛笔一顿,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华皇归来的消息如惊雷般在华国朝堂与民间炸响,瞬间掀起惊涛骇浪。华在得知后,即刻快马加鞭前往迎接。当他看到华皇那历经风霜、略显憔悴却依旧强撑着威严的面容时,心中五味杂陈,既有着对旧主归来的恭敬,又有着对权力归属的隐忧。

“陛下,您可算平安归来了,华国上下日夜盼着您。” 华在恭敬地跪地行礼,声音沉稳,竭力掩盖内心的波澜。

华皇目光如炬,上下打量着华在,微微点头,说道:“摄政王,这些时日你辛苦了。听闻你全歼匈奴,战后重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朕很欣慰。” 话语虽温和,可那如鹰隼般的眼神中,却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警惕与猜忌。

华在忙道:“此皆臣分内之事,陛下龙体安康才是万民之福。”华皇轻轻抬手示意他起身。回宫途中,两人看似相谈甚欢,实则各怀心思。

刚入宫门,华皇便以旅途劳累为由回了寝宫休息,而华在则回到王府,招来亲信谋士商议对策。谋士忧心忡忡道:“王爷,皇上此番归来,恐对王爷不利。”华在眉头紧锁,深知自己如今功高震主。

几日后,宫廷设宴,邀请朝中重臣。宴会上歌舞升平,赵皇看似心情大好。酒过三巡,赵皇突然提及匈奴之战中的一些决策细节,言语间似在试探华在。华在一一作答,谨慎小心。

这时,一名舞女不小心摔倒在赵皇脚边,杯盏洒落一地。刹那间气氛紧张起来,赵皇脸色一沉。华在见状,忙上前解围说是助兴节目,亲自扶起舞女。赵皇看在眼里,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众人的心却悬得更高了,不知这场宴会背后还隐藏着怎样的风暴。

宴会过后,华在回到王府,心中越发不安。他深知华皇不会轻易放过自己这个功高盖主之人。没过几日,华皇下旨令华在进宫商讨边境防御之事。华在知道这必是一场鸿门宴,但君命难违。进入宫殿,只见华皇独自坐在殿内,周围并无他人。

华皇开门见山:“摄政王,你可知朕为何召你前来?”

华在低头应道:“臣惶恐,请陛下明示。”

华皇缓缓站起:“爱卿战功赫赫,朕甚是欣赏,然朕如今归来,这朝政之事也该由朕全权掌控,你若卸甲归田,朕许你一世荣华。”

华在心中一惊,他知道若是此时交出兵权,日后定无活路。华在抬起头直视华皇:“陛下,臣愿辅佐陛下治理天下,绝无半分僭越之心。”

华皇冷笑一声:“你以为朕会信?”

华在咬咬牙,说道:“陛下,除了我,现在谁能统领现在的华国军队?祸起萧墙的事华国还少吗?”

华皇踱步思考,是啊,自己的几个皇子都不成器,太子现在生死未明,逼急了,华在直接造反也不是不可能。其实他也清楚华在的贡献,这个摄政王是华在靠战功打来的,只是皇权不容侵犯。

最终,华皇叹了口气:“朕可以给你一次机会,暂留你在朝堂,但你必须事事报备于朕,不得私自行动。”华在松了口气,磕头谢恩。

然而,赵皇并未就此甘心。华在走后,他连夜召集旧部,在密室中秘密商议。昏暗的烛光下,众人面色凝重,赵皇咬牙切齿地说道:“华在这小子,竟敢觊觎朕的皇位,绝不能让他得逞!” 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联络旧部,企图夺回大权。他们一方面在朝堂上散布对华在不利的谣言,诋毁他的声誉;另一方面,试图拉拢军队中的将领,为发动政变做准备。

华皇回到京都后,朝堂局势瞬间变得波谲云诡。不出所料,朝堂之上很快分裂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华在为首,这些大臣在战后重建中,亲眼目睹华在的雄才大略与担当,发自内心地拥护他称帝,认为只有华在才能带领华国走向真正的繁荣;另一派则是赵皇的旧部,他们深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固执地认为赵皇才是天定的正统君主,皇位理应归还,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出于对旧主的忠诚,有的则是担心华在登基后会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

一次朝会之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一位赵皇旧臣,身着华丽朝服,神色傲慢,率先发难:“摄政王,陛下已然归来,这摄政之位怕是该物归原主了吧?您总不能一直霸着这位置,罔顾皇室正统吧?”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华在。

尚未等华张口说话,只见一位一直坚定支持着他的大臣,突然间满脸涨得通红,义愤填膺地从人群之中挺身而出,言辞激烈地大声反驳道:“自从陛下您离开京城之后,咱们这个国家就如同风中残烛一般,摇摇欲坠,可谓是危如累卵啊!然而就在如此危急存亡之秋,幸有摄政王大人横空出世,以其超乎常人的雄才大略和智谋勇略,不仅成功地将那凶残成性的匈奴一举歼灭,更是不辞辛劳、尽心尽力地操持着战后国家的重建工作。正因如此,现如今咱们这朝堂之上才能得以重归安稳,黎民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太平安宁的日子。而这所有的一切,无一不是摄政王大人的赫赫功劳所致啊!此时此刻,如果就这样轻率冒然地要让摄政王归还政权,不管是从情理还是道理上来说,这怎么能讲得过去呢?”

华在听着两位大臣的争辩,心中暗叹。他看向华皇,只见华皇面无表情,眼中却带着一丝得意。

一时间,朝堂之上仿佛变成了一个激烈交锋的战场,两派大臣们犹如两支势均力敌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唇枪舌剑之战。他们言辞犀利、咄咄逼人,你来我往之间,毫不相让,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只见这边的大臣慷慨陈词,声音洪亮如钟,振聋发聩;那边的大臣则据理力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轻易认输。整个朝堂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原本庄重肃穆的氛围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