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不问春秋:也算落地生根

眼见黄昏的余晖给大地披上一层金纱,村正的身影缓缓出现在破庙前,身旁跟着两个小孩。男孩子一看就是没有吃饱过饭,营养不良,身形单薄,那身打着补丁的粗布麻衣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衬得他愈发瘦小,但眼神中透着一股机灵劲儿。他紧紧牵着一条瘦骨嶙峋的狗,狗儿的尾巴无力地摆动着。女孩则小心翼翼地提着食盒,她的头发有些枯黄且杂乱,小脸蜡黄,怯生生地躲在村正身后,不时偷偷打量着李肆荀三人。

村正清了清嗓子,脸上带着几分歉意说道:“三位,村里的乡亲们商量过了,愿意留你们在此。只是如今家家日子都不好过,这孩子的酬金一时半会儿拿不出来,得等秋收后卖了粮食再说。”李肆荀连忙拱手笑道:“老丈,您这是哪里的话,能留下我们就感激不尽了,酬金的事儿不着急。”

接着,村正将两个孩子叫到李肆荀的面前“这是老朽的两个孙子,父亲前年参军,至今没有消息,他们母亲去年也因病离世”。

村正指着男孩“这是二虎。小丫头叫荷花,乡下人,在这年代,取个贱名为好养活。”

听到村正这样说,李肆荀三人心里顿时五味杂陈,无论什么朝代,活着都是最难的事。

在这魏晋时期,拜师礼仪庄重而繁琐。只见二虎和荷花在村正的示意下,先将手中的东西放下,然后恭恭敬敬地走到李肆荀和陈银面前。两人缓缓跪地,膝盖触碰到地面的尘土,双手向前伸直,掌心向下,整个身体前倾,额头几乎要触碰到地面,行了一个标准的叩首大礼,口中高呼:“先生在上,请受学生一拜!”这一拜,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敬重。

李肆荀和陈银赶忙侧身避开这一礼,陈银上前一步,轻轻扶起两个孩子,温和地说道:“快快起来,今后我们定会用心教导你们。”李肆荀则接过荷花手中的食盒,说道:“这拜师礼我们收下了,日后定当倾囊相授。”

此时,一旁的小胖也凑了过来,看着两个孩子可爱的模样,笑着从怀里掏出两块自己从华山道馆求来的一直舍不得丢的平安符,递给他们:“来,孩子们,这就算是王先生给你们的见面礼。”二虎和荷花有些犹豫地看向村正,在得到村正的点头示意后,才小心翼翼地接过平安符,眼中满是欣喜与感激。

村正看着这一幕,微微点头,心中对这三人的好感又增添了几分。在这乱世之中,能有这样愿意帮助村子、善待孩子的外乡人,实属难得。

荷花双手稳稳地将食盒放置在破庙的石桌上,怯生生地看了李肆荀三人一眼后,便退回到村正身旁。李肆荀轻轻打开食盒,只见里面盛着几碗黍米粥,颜色有些暗沉,米粒稀疏地漂浮在汤水中;一条腌鱼干巴巴地躺在角落,鱼身因腌制而变得僵硬,散发着淡淡的咸腥味;一小碟咸菜,菜叶蔫黄,毫无生气地堆在一起。

村正微微叹了口气,神色忧虑地说道:“三位,如今这世道不太平,到处都是战火纷飞,村子里也艰难,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你们,这点吃食,还望莫要嫌弃。”李肆荀连忙拱手道:“老丈,您太客气了,这兵荒马乱的,有口吃的已是不易,我们感激还来不及。”

待村正带着二虎和荷花离开后,李肆荀三人围坐在石桌旁,看着食盒中的食物,先是一阵苦笑。小胖撇了撇嘴,拿起筷子戳了戳那碗黍米粥,嘟囔道:“这就是我们今晚的伙食?看起来可真不怎么样。”陈银无奈地笑了笑:“在这乱世之中,百姓能有这样的食物果腹,已经算是不错了。我们如今既然决定留下来,就得适应这样的生活。”

李肆荀端起一碗粥,轻轻吹了吹热气,说道:“虽然日子艰苦,但这也算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可以把现代的知识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让他们有机会改变命运,或许我们也能借此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活下去的意义。”说着,他喝了一口粥,粗糙的口感和寡淡的味道在舌尖散开,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

小胖和陈银听了他的话,也默默拿起碗筷开始吃饭。此刻,破庙中虽然安静,但三人心中却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