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波澜
新年的热闹如同绚烂的烟火,逐渐消散在京城的上空,京城迅速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与喧嚣。大街小巷里,人潮涌动,脚步声、车铃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忙碌生活的乐章。人们行色匆匆,或提着公文包奔赴工作岗位,或推着小车穿梭在菜市场,各自为生活奔波忙碌。四合院的屋檐下,那几盏大红灯笼还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它们的颜色已不如刚挂起时那般鲜艳夺目,可每次摆动,都似在低吟着新年的欢乐与温馨。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表象下,暗潮正悄然涌动,新的挑战如潜伏的礁石,不经意间便会出现在众人前行的道路上。
傻柱和娄晓娥的餐厅,在解决了新年期间诸如菜品适配、人手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后,生意曾一度红红火火,顾客盈门。可最近,他们明显察觉到了异样。原来,附近新开了一家装修精致、风格独特的餐厅,这家餐厅主打创意融合菜,别出心裁地将传统京味与川、粤等其他菜系巧妙融合,菜品不仅在口味上给人带来新奇的冲击,摆盘也精致得如同艺术品,新颖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食客的目光。一时间,这家新餐厅门庭若市,傻柱和娄晓娥的餐厅客流量则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以往到了用餐高峰,餐厅里座无虚席,如今却空出了不少座位,服务员也没了往日的忙碌劲儿。
“这可咋办?那家新餐厅把咱们的客人都抢走不少。” 傻柱站在餐厅门口,眉头紧紧拧成了一个 “川” 字,看着稀稀落落走进来的顾客,心急如焚,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担忧。他在原地来回踱步,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仿佛这样就能想出解决办法。
娄晓娥同样一脸忧虑,她轻咬下唇,思索片刻后,目光坚定地看向傻柱,说道:“咱不能坐以待毙,得想想办法。要不咱也研发些新菜品,把咱的传统手艺和新元素结合结合?” 娄晓娥深知,在这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必须主动求变。
说干就干,傻柱和娄晓娥开启了新菜品研发之旅。此后,他们每天天还没亮就早早来到热闹嘈杂的菜市场,在各个摊位前仔细寻觅新鲜独特的食材。菜市场里弥漫着各种气味,鱼腥味、菜香味、肉香混杂在一起。有一天,傻柱在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种从南方运来的新鲜菌菇,这种菌菇形状小巧,色泽鲜艳,散发着一股独特的清香。他灵机一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道融合北方炖菜特色的菌菇炖排骨。他蹲下身子,拿起菌菇,仔细端详,又放到鼻子下闻了闻,确定品质上佳后,精心挑选了一些,随后又在一旁的肉摊买了上等的排骨,这些排骨肉质鲜嫩,纹理清晰,一看就是好食材。回到餐厅,傻柱顾不上休息,便一头扎进厨房开始尝试。
娄晓娥在一旁打下手,帮忙处理食材。她熟练地将菌菇洗净,去除根部的杂质,傻柱则先把排骨放入锅中焯水,随着水温升高,水面上很快浮起一层白色的浮沫,他熟练地用勺子撇去浮沫,然后将排骨捞出,放入砂锅中慢炖。他一边看着火候,一边不时地搅拌,待排骨炖得差不多时,加入洗净的菌菇和八角、桂皮、香叶等各种调料继续炖煮。随着炖煮的进行,厨房里弥漫着浓郁的香味,菌菇的鲜美与排骨的醇厚完美交融,香气四溢,引得厨房里的其他帮厨都忍不住深吸几口。
然而,新菜品推出后,顾客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有的顾客皱着眉头,放下筷子说:“这菌菇的味道太怪了,和排骨搭在一起,总觉得怪怪的,吃起来不伦不类。” 还有的顾客摇头评价:“这道菜不够传统,我们来这儿就是想吃正宗的老北京菜,这菜失去了老北京菜的韵味,没那味儿了。” 听到这些评价,傻柱和娄晓娥站在一旁,脸上写满了沮丧。他们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本以为能成功,没想到却得到这样的反馈。但他们骨子里都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
“看来咱还得再琢磨琢磨,这新菜品不能丢了咱的老味道,又得有新意。” 傻柱挠挠头,一脸坚定,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服输的韧性。他深知,做餐饮就得不断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次的失败只是暂时的。
他们继续尝试,不断调整菜品的配方和做法。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厨房里堆满了各种用过的食材和调料瓶。经过无数次的改良,傻柱终于研发出了一道深受顾客喜爱的新菜 —— 京味糖醋虾仁卷。他将鲜嫩的虾仁洗净,用厨房纸巾吸干水分,裹上一层薄薄的淀粉,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捞出控油。接着,他把薄饼摊开,放上炸好的虾仁,再淋上精心调制的酸甜可口的京味糖醋汁,最后撒上一些葱花和芝麻。这道菜既有传统京味的酸甜,又有虾仁的鲜美,薄饼的软糯与虾仁的酥脆形成了奇妙的口感对比。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众多顾客,餐厅里再次热闹起来,食客们纷纷点赞,餐厅的生意也逐渐回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