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临危登基:唐肃宗面临的挑战(下)

胡寅对唐肃宗的评价:

① 日食是一种重大的天象变化,而日全食则更为罕见和重要。唐肃宗起初心志清明,立志平定祸乱,并没有沉迷于酒色的记录。然而,天象却显示了如此严重的警示,这是为什么呢?作为一个君主,最重要的品德莫过于孝顺父母、无欲无求以及能够明辨君子与小人。可惜的是,唐肃宗在危机中夺取皇位,未能尽孝道;宠爱张良娣,导致家庭内部的混乱;任用李辅国,最终害死了自己的贤能儿子,让李泌感到不安而离去,导致正直的人远离,奸佞之人得势。因此,他的功业未能完成,父子关系破裂,自身也未能善终。这三点正是上天给人的警示,丝毫没有夸大。

② 肃宗在位八年,自从李泌离开后,朝廷的命令几乎都出自李辅国之手,皇帝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只占十分之一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唐肃宗虽然对李辅国的行为不满,但无法将其除去。他知道皇后张氏专权,但也无可奈何。他像被宦官和强势的女人控制一样,处于困境之中,最终因惊吓于乱兵而亡。由于受制于两位大宦官且从一开始就未能纠正这种情况,说他是唐朝复兴的关键人物,真的能与夏朝的少康、周朝的宣王或是汉朝的光武帝相提并论吗?

爱新觉罗·弘历的评价:

他引用孟子的话:“德慧术智存乎疢疾”,意指美德与智慧常在困境中孕育。唐肃宗为太子时,身处杨国忠和李林甫的权谋之中,本当借此磨练心志。然而,即位后,他未能摆脱宦官和妃嫔的纷争,重蹈覆辙,既未能保护自己的儿子,也未能妥善处理与父亲玄宗的关系。这让人不禁质疑,是否如古人所说,“下愚不移”,即便历经困苦,也无法改变其本质上的不足。

《新唐书》:

在天宝之乱时,大叛乱突然爆发,皇帝被迫逃离京城。这时,肃宗作为皇太子负责指挥军队讨伐叛军,确实履行了他的职责。但相比之下,僖宗时期,唐朝的威望和德政仍然深入人心,国家制度尚未崩溃。僖宗在四川避难时,各地的将领联合起来,成功击败了黄巢,恢复了京城。由此可见,即使肃宗不即位为帝,也有可能平定叛乱。

《旧唐书》:

王莽篡位时,百姓仍怀念汉朝的恩德。同样地,唐宣宗继承了前六位圣君留下的基业,并因人民愿意支持而得以号令北方,短时间内集结了大量的兵力;随后进军西部辅助地区,一个月内就平定了关中和陇右地区。因此,两京再次被收复,祖庙也重新供奉上了祭品。看到唐肃宗前往四川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在望贤宫表达敬意和庆祝,父子二人都非常感动,路过的行人都为之流泪。这让人想起了古代的孝道故事,如周文王对待父亲的恭敬和曾参、孝己的孝行。

然而,面对未完全消除的威胁,应该优先考虑恢复国家的策略,而不是急于举行升平之礼。尽管如此,最终还是依靠大臣们的努力和将军们的忠诚,使得叛军首领安禄山最终在三川地区被击败,国家重见光明。与东周平王迁都洛阳相比,唐朝的英雄们表现得更加英勇;而与东晋元帝渡江相比,唐朝的行为则显得更加伟大。肃宗不仅迎回了亲人,还恢复了国家,真是令人赞叹!

唐代重臣张说曾经提到,他见过太宗皇帝的画像,画中的忠王李亨(后来的肃宗)英姿焕发,仪表非凡,看上非常像他的祖先,这是国家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