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31章唐宪宗李纯:奋发有为的皇帝(下)

有志河湟

一次,当宪宗查看天下地图时,注意到了因安史之乱而失去的河湟地区(现今的青海东部和甘肃西部一带),不禁萌生了恢复这片旧土的愿望。翰林学士李绛曾劝说皇帝不要过度聚敛财富,但宪宗解释道,国家的政令无法覆盖河南、河北的多个州郡,而河湟地区的广袤土地仍处于异族统治之下,这让他感到祖宗蒙羞,日夜想着如何洗雪耻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认为有必要积累足够的财力。否则,即使宫廷内开支节俭,多余的财富也无实际用途。

最终,在大中年间(847-860年),即宪宗去世多年后,唐军利用吐蕃内部纷争的机会,成功收复了河陇三州七关之地。宪宗的第十三子唐宣宗李忱感叹道:

“先帝宪宗常常挂念河湟,遗憾的是未能完成这项伟大事业就离开了人世。如今我们应当继承先人的遗志,商议为顺宗和宪宗两庙献上谥号,以此彰显祖先的光辉,并向后世展示。”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唐宪宗不仅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君主,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表现出的决心和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于皇权稳固和个人欲望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时,宪宗对河湟地区的关注,体现了他对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在他之后的几代帝王中得到了延续,直到他的儿子宣宗实现了这一夙愿。

历史评价

下面这段文字是唐代诗人韩愈对宪宗平定淮西叛乱这一历史事件的颂扬:

当宪宗皇帝继位之时,他环顾四周,感慨万千。他心中怀揣着对文臣武将的信任与期待,同时也忧虑着国家的命运和皇室的安宁。在平定了吴蜀两地之后,朝廷的目光转向了山东,并迅速将其纳入版图。魏博的将领率先响应朝廷号召,六州相继归顺。然而,淮蔡地区的割据势力却自恃强大,公然反抗中央权威。

面对淮蔡的挑衅,宪宗果断下令讨伐,却遭遇了周边势力的勾结作梗。更甚者,他们暗中派遣刺客,意图加害于朝廷重臣。正当战事不利、京师内部人心惶惶之际,众大臣纷纷劝说宪宗采取安抚政策。但宪宗皇帝不为所动,坚信天命所归,决定继续坚定地执行讨逆之策。

最终,在宰相裴度等人的支持下,宪宗坚持了自己的判断,成功地完成了对淮蔡的征服。这场持续四年的征战,起初并未得到所有官员的支持,但在宪宗坚定不移的决心面前,逐渐消除了疑虑。正是由于宪宗的英明决断,才使得淮蔡之战得以胜利,进而稳定了国内局势,吸引了四方边夷前来朝贡。随后,宪宗开设明堂,以彰显其治国理政的能力。

五代刘昫对宪宗的评价充满了赞美与敬仰,他通过几句精炼的话语概括了宪宗在位期间的关键政绩和领导特质:

1. 在贞元年间,由于皇帝控制力的减弱,各地出现了许多叛乱势力,犹如盗贼盘踞。然而到了章武(宪宗谥号)时期,宪宗展现了其非凡的魄力,成功地平息了这些叛乱。当时有贤能的宰相辅佐,他们不仅展示了德行的力量,也展现了军事上的实力。宪宗时期的元和之治,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美好时代。

2. 章武皇帝心中怀揣着对过往耻辱的愤怒,积极寻求良策来巩固国家。早期,他得到了杜邠公的帮助,任命高崇文讨伐了叛将刘辟;中期,又得力于武丞相的战略规划和军队训练,支持了宪宗明智的决策;最后,在裴晋公(裴度)的领导下,宪宗得以展示军威,彻底清除了两河地区的长期叛乱。宪宗的果断决策真是令人钦佩!

3. 宪宗展现出了非凡的英勇气概,他的威严和恩德深入人心,赢得了臣民的尊敬和支持。

宋欧阳修和司马光对唐宪宗李纯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晚期统治中的失误。

欧阳修评述:

宪宗皇帝以其刚强、明智和果断着称,自登基之初便立下了平定叛乱的决心。面对割据势力,他能够采纳忠臣的谋略,不被众人的议论所左右,最终达成了削平叛乱的伟大胜利。特别是当吴元济被铲除后,那些强大的藩镇和勇猛的将领纷纷表示愿意悔过自新,归顺朝廷。这一时期,唐朝的威望几乎恢复到了鼎盛时期的水平。从这一点来看,宪宗治下的优劣对比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