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侍郎崔日用原本是韦皇后一党,但担心受到牵连,将韦皇后的阴谋告知了李隆基。7月21日,李隆基在禁军将领葛福顺、李仙凫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成功除掉了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主要党羽,并迎父亲唐睿宗入宫辅佐少帝李重茂。
唐睿宗携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民众。随着局势的稳定,李隆基掌握了禁军的控制权,李重茂被迫让位给了叔父。尽管唐睿宗起初拒绝,但在李隆基和其他亲信的劝说下,唐睿宗最终接受了皇位,于7月25日这一天,在太极殿第二次登基为帝,并且改元景云,恢复李重茂为温王。
对于太子之位的选择
在睿宗看来,嫡长子李成器和有功之臣李隆基都有资格继承储君之位。李成器主动辞让,认为国家危急时应优先考虑有功之人,加上政变功臣们的支持,睿宗皇帝最终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内禅退位
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后,其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强,当下成为了太平公主干预朝政的主要障碍。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太平公主试图更换太子,她在朝野中散布流言,质疑李隆基作为非嫡长子的太子资格。
但这些流言因为唐睿宗的公开宣谕而未能得逞。太平公主还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耳目,密切监视他的行动,并与大臣如窦怀贞结成同盟,密谋对付李隆基。随着时间推移,她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愈发公开化。有一次,太平公主在宣政殿光范门内召集宰相,暗示他们应劝皇帝改立太子,但遭到了宋璟的坚决反对。
711年2月23日,睿宗皇帝采纳了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任命太子李隆基监国,并削去可能威胁太子地位的几位亲王的兵权,同时计划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然而,太平公主通过哭诉成功留在了京城,并迫使姚崇和宋璟被贬出朝廷。
尽管睿宗有意禅位给儿子李隆基,但在群臣的劝阻下未能实现。只能选择将大部分政务交给李隆基处理,自己则保留了军务裁决及五品以上官员任免的权力。712年9月8日,因彗星的出现被视为不祥之兆,唐睿宗正式禅位给李隆基,成为太上皇。不过仍然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和重大刑案的裁决权,并继续在太极殿接受朝贺,自称为“朕”,而新皇帝李隆基则自称“予”。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凭借着太上皇的信任,在朝中势力庞大,七位宰相中就有五人是她的门生。她还曾试图废黜李隆基,但因宰相陆象先反对未果。睿宗一度考虑让李隆基外出巡边,但最终推迟到了次年八月。
713年7月29日,为了夺回完全的权力,李隆基发动了先天政变,率羽林军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包括窦怀贞等人,并诛除了太平公主。唐睿宗得知政变消息后,与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门避乱。确认李隆基已平定局势后,睿宗这才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正式归政于李隆基,退居百福殿,安享晚年。
至此,李隆基全面掌握了朝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