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临危登基:唐肃宗李亨面临的挑战(上)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太子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灵武。756年,经过几天的筹备,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当地官员和军队的拥立下,在城南门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登基仪式,正式称帝,是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并尊父皇李隆基为太上皇。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的举动,实际上宣告了与远在成都的父皇唐玄宗政权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庭抗礼。然而,在当时极端紧急的情况下,这一决定被视为稳定局势的必要措施,所以当天他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讨伐叛军收复长安

作为新帝,唐肃宗即位之后立即着手重组军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从而开启了他致力于恢复国家秩序的统治时期。九月十七日,唐肃宗组织了一支由广平王李豫和名将郭子仪率领的大军,包括朔方军、回纥和西域的援军,共计约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向东讨伐叛军。

为了确保合作顺利,李亨安排儿子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增强了双方的信任。官军进展顺利,在长安西边的香积寺北面大败叛军,斩敌六万余人,迫使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成功收复了长安。

按照之前的约定,回纥军有权在攻克长安后进行抢掠。然而,广平王李豫劝说回纥叶护太子暂时不要抢掠,以免影响后续对洛阳的进攻。叶护太子被广平王的智慧和远见所打动,同意推迟抢掠行动,转而全力支持东进。

子强于父

百姓和士兵们看到广平王李豫时都激动不已,纷纷向他致敬,称赞他是汉人和胡人的共同主人。肃宗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欣慰,称赞广平王的表现超过了自己。随后,广平王李豫整军进入长安,安抚百姓三天后,继续率军东进,准备收复洛阳。

同时,他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负责镇守长安。唐军与回纥盟军联手击败了叛乱的部队。叛军将领严庄和张通儒等人放弃了陕郡并逃走,而广平王李豫与将军郭子仪则顺利进入了陕城。仆固怀恩带领士兵分头追捕逃跑的叛军。

严庄首先抵达洛阳,向安庆绪报告战败的消息。得知消息后,安庆绪带着他的部下逃离洛阳。回纥军队进入洛阳,控制了财库,并在城中进行了三天的掠夺。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城中民众提供了大量的丝绸给回纥人,这才停止了他们的劫掠行为。

决策失误错失良机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谋害了其父安禄山,篡夺了叛军的领导权。此时,唐肃宗面临着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谋士李泌建议趁机攻击叛军的老巢,一举消灭敌人。然而,唐肃宗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从而错失了一次重要的战略机会。如果当时能够果断行动,或许可以加速平定安史之乱,减少国家和人民的苦难。

相州之战后郭子仪被解职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之乱中的叛军与唐朝军队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场战役本应是唐军收复失地、打击叛军的重要契机,但由于唐肃宗的不当决策,最终以惨败告终。

唐肃宗担心武将权力过大,不愿意设立一位统一指挥的元帅来统领军队。相反,他派遣了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前去监督军队。这种安排不仅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还导致了指挥上的混乱。果然,唐军在这场战役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

战后,鱼朝恩为了推卸责任,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有能力的将领郭子仪。尽管郭子仪在平定叛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唐肃宗却听信了鱼朝恩的谗言,最终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这一决定不仅削弱了唐军的实力,也打击了其他将领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信任危机。

对唐肃宗决策的反思

唐肃宗在至德二年和乾元二年的这些决策失误,深刻反映了他在应对复杂局势时的犹豫不决和对权力分配的过度谨慎。虽然他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武将势力坐大,但这些决定实际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延误了平定叛乱的进程。同时,他对宦官鱼朝恩的过度信任,以及轻信谗言解除郭子仪兵权的做法,显示了他在用人上的失误,也暴露了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险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