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才女到女皇:武则天是如何改写历史的(上)

垂拱元年(685年)五月,武则天颁布诏书,允许官员和百姓自荐求仕,广开言路。次年正月,尽管名义上还政于李旦,但因李旦“奉表固让”,武则天实际上并未放弃权力,继续临朝称制。三月,她设立了四个铜匦,分别为延恩、招谏、申冤、通玄,鼓励民众上书言事,此举对稳定朝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宽泛的选官机制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并推动政治革新,武则天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官僚,积极搜罗人才,坚固其统治基础:

1. 制举与策问:武则天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寻访贤才,并将他们送往京城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大唐新语》记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论出身背景,均破格录用,担任重要职务。

2. 自荐制度:下令允许从九品以上官员至普通百姓均可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进一步拓宽了选才渠道,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仕途。

3. 科举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增加了考试科目,还大幅提高了录取人数。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年间增加了一倍以上。

此外,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如载初二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长安二年(702年),又“初设武举”,从而扩大了选官范围。

搜罗人才广纳谏言

尽管武则天的选官政策有时显得宽泛,甚至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但她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唐玄宗实现“开元盛世”的名臣贤相,如姚崇、宋璟等。

正如《新唐书》所言:“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因此,武则天一朝被誉为“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着名贤臣均在其列。陆贽评价道:“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

武则天对有才能和学识的人士尤为赏识,能够从广泛搜罗的人才中识别并重用贤能之士。她不仅善于发现人才,更懂得如何合理任用,使得众多英贤甘心为她效力。

通过设立多种渠道广纳谏言,并且真正尊重和采纳合理的建议,武则天不仅展示了作为君主的智慧与胸怀,也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的这种做法,使得更多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促进了政策的优化和社会的进步。同时,这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一个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重视倾听不同的声音,勇于接受批评与建议。

剪除唐宗室势力

随着武则天权力的巩固,她开始翦除唐朝宗室势力。垂拱四年(688年),琅邪王李冲和越王李贞分别在博州和豫州起兵反抗,均迅速失败。武则天随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迫使多名亲王及其亲信遇害而亡,进一步削弱了李唐宗室的力量。

同年五月,武则天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十二月,她在洛水边举行盛大的受图仪式,象征着她的统治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同时,她命人在洛阳建造了宏伟的明堂——万象神宫,成为当时政治与宗教的重要象征,吸引了各国使节前来祝贺。

载初元年(690年)七月,《大云经》的出现宣称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则天借此机会下令颁行《大云经》,在全国各地设立大云寺讲解此经,并提高佛教的地位超越道教,为她最终登基称帝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武则天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为日后正式建立武周政权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