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李昂不仅在个人品行上展现出宽厚仁慈,更在政治决策中表现出善于接纳谏言的智慧。有一次,学士们颂扬他的美德,但李昂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认为真正的君主美德不仅在于个人生活上的节俭,更在于政治决策是否公正明智。当时,柳公权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政治见解,尽管其他大臣如周墀感到震惊和不安,但李昂却高度评价了柳公权的观点,认为其展现了优秀的谏臣风度。随后,他还提拔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继续担任翰林学士。这表明李昂重视并鼓励直言进谏的行为,愿意接受批评意见来改进自己的统治方式,体现了他作为明君的胸怀与智慧。
历史评价
刘禹锡:
“继体三才理,承颜九族亲。禹功留海内,殷历付天伦。调露曲常在,秋风词尚新。本支方百代,先让棣华春。月落宫车动,风凄仪仗闲。路唯瞻凤翣,人尚想龙颜。御宇方无事,乘云遂不还。圣情悲望处,沉日下西山。享国十五载,升天千万年。龙镳仙路远,骑吹礼容全。日下初陵外,人悲旧剑前。周南有遗老,掩泪望秦川。”
刘禹锡通过这首悼诗深情缅怀了文宗,赞美他继承了天地人三才之理,以仁爱之心对待家族成员,其政绩惠及百姓,如大禹治水般功绩卓着。并歌颂了文宗时期的文艺繁荣,音乐和诗歌至今仍被传颂,并表达了对文宗离开的深切悲痛。
刘昫《旧唐书》:“昭献皇帝恭俭儒雅,出于自然,承父兄奢弊之余,当阍寺挠权之际,而能以治易乱,代危为安。大和之初,可谓明矣。初,帝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
刘昫在《旧唐书》中高度评价了文宗的个人品德与治国理念,称其恭俭儒雅、出于自然,能够在穆宗、敬宗两朝奢靡弊政之后整顿局面,使国家由乱转治。刘昫指出,文宗深受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影响,立志效仿,但因缺乏实际政治手腕,特别是在应对宦官专权问题上未能找到有效解决办法,最终导致“甘露之变”的失败,几乎使国家陷入危机。刘昫认为文宗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虽有治国理想但缺乏实际能力。
欧阳修《新唐书》:“文宗恭俭儒雅,出于天惟,尝读太宗《政要》,慨然恭之。及即位,锐意于治,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唐制,天子以只日视朝,乃命辍朝、放朝皆用双日。凡除吏必召见访问,亲察其能否。故太和之初,政事修饬,号为清明。。。”
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进一步强调了文宗的高尚品德和天生的儒雅气质,以及他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崇敬和锐意改革的决心。欧阳修描述了文宗勤勉治国的形象,经常长时间与大臣讨论国事,并试图通过实际行动如惩处参与弑君的宦官陈弘志来伸张正义。然而,欧阳修也指出文宗性格仁慈但决策不够果断,在应对宦官专权问题上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甘露之变”中忠臣被害,成为文宗的一大遗憾。
吕思勉:①“文宗性恭俭儒雅,出于自然,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其勤政如此。而其俭德尤为难及。且欲创建制度,率百官以俭朴,以挽奢侈之风,亦可谓难能矣。然不能除去宦官,以振纪纲,则终亦徒善、徒法而已。”②“文宗无过,所擢用诸臣,亦莫非公忠体国,起孤寒,有大志,感激主知,思以身任天下之重者。。。”
吕思勉指出,文宗天性恭谨、简朴且儒雅,这些美德皆出自本心。他在延英殿接见宰相时,常常讨论至深夜,展现了对政务的勤奋态度。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的节俭之德,不仅自身实践,还通过创建制度来引领百官提倡俭朴之风,以遏制当时社会上的奢侈风气。
但文宗未能清除宦官势力使得朝廷纪律难以彻底整顿,成为其执政的一大遗憾。关于除宦官之志与选才策略,吕思勉认为顺宗和文宗都意图铲除宦官势力,并愿意提拔出身低微的新进人才。顺宗倚重东宫时期的旧部,彼此了解深厚;而文宗则临时提拔新人,这种做法在当时更为困难,但也显示了他独具慧眼和大胆革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