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35章武宗李炎:会识人用人的英武之主(上)

会昌二年,面对回鹘的南侵威胁,朝廷迅速作出了反应。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奉诏出征讨击,取得了重大胜利,大破回鹘军,剿灭和俘虏了近九万人敌兵。张仲武又派遣部队乘胜追击,深入契丹和奚两部,成功击败回鹘监使,从而恢复了唐朝对这两个部落的管辖权。

同年八月,朝廷组织三路大军,展开北伐回鹘的军事行动(即对回鹘乌介可汗之战)。经过数月激战,至会昌三年(843年)二月,将军石雄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败了回鹘军队。乌介可汗负伤后远遁西域,这一战使得唐朝北部边境获得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安宁。此外,会昌年间,黠戛斯也向唐朝称臣,进一步巩固了唐王朝在北方的影响力。

3.开源、节流

会昌五年(845年),鉴于佛教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及唐武宗宠信的道士赵归真、刘元靖等人的劝说,唐武宗决定推行大规模的反佛教政策。他颁布诏书,下令拆毁佛寺,并命令26万余名僧尼还俗,同时没收了约15万名寺院奴婢及大量寺院土地。这次“会昌法难”不仅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也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这一举措在短期内为国家财政带来了显着的好处,但在拆毁寺院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小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当唐懿宗继位后恢复佛教政策,使得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给政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额外损失。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李德裕采取了一系列节流措施。会昌四年(844年)他大刀阔斧地裁撤冗官,一次性减少了两千多名官员职位,大幅度缩减了朝政开支。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效的控制了行政成本,也为唐朝中后期的相对稳定奠定了基础。这段时期,唐朝经历了较为平稳的发展,史学家称之为“会昌中兴”。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唐武宗及其朝臣们成功应对了内忧外患,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丹药的副作用

唐武宗长期服用道士所炼制的长生丹药,导致他的性格变得愈加急躁,情绪波动剧烈。会昌五年(845年)十月,武宗召见宰相李德裕,询问他朝外之事。李德裕谨慎地回应道:“陛下的严厉决断使人们难以揣测,朝外之人因此感到惊恐。过去贼寇叛逆之时,确实需要严刑峻法治之;但如今天下已平定,希望陛下能以宽容理政,若能使犯罪者服罪无怨,为善者不感惊惧,则可谓真正的宽厚。”

自那年秋冬以来,武宗开始患病,但道士们声称这是成仙前的“换骨”现象。为了维持其健康状况的神秘性,武宗隐瞒了病情,外臣只觉得他减少了游猎活动,而宰相入朝奏事时也不敢停留太久。同时,武宗还下诏停办次年元旦的大朝会。

进入会昌六年(846年),党项部落屡次扰边,二月,武宗任命夏州节度使米暨为东北道招讨党项使,派兵征讨。三月一日(公元3月31日),久病未愈的武宗决定改名,他认为汉朝属火德,光武帝刘秀因此将洛阳的“洛”改为“雒”;唐朝属土德,不应让王气胜过君主之名。于是正式下诏改名为了李炎(瀍字从水,与唐的土德相克;所以改名从火的炎,“火能生土”,以此“以君名生王气”)。自正月十三日起,他就不再上朝视事,连宰相求见也不获允许,朝廷内外皆深感忧虑。

不久后,唐武宗的病情迅速恶化,以至于十多天说不出话来。三月二十三日,武宗在长安大明宫离世,年仅三十三岁。同日,由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等人拥立的光王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武宗成为继太宗、宪宗、穆宗之后,又一位因服食仙丹妙药而英年早逝的唐朝皇帝。八月,李炎被追谥为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