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39章宣宗李忱:仁慈宽厚的君主(中)

毛发洒淅

李忱对待权臣的态度也颇具特色。他厌恶宰相李德裕的专权,在即位之初的册封典礼上,李德裕主持仪式,李忱事后表示李德裕的目光让他感到紧张不安,反映出他对权力制衡的警惕。

处决歌姬

此外,《唐语林》中还记载了一段关于歌姬的故事。据说,地方献给李忱的一支歌舞乐队中有一位绝色女子,被他收入后宫宠爱。然而,考虑到可能引发类似玄宗朝杨贵妃那样的问题,李忱最终决定了处决这位女子,尽管这一行为显得极端且残酷,但也展示了他对历史教训的警觉和防止宫廷腐败的决心。

为僧之说

根据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澄的《贞陵遗事》的记载,唐武宗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曾试图除掉潜在的竞争者——他的皇叔李忱。据说,武宗命令四位宦官将李忱逮捕,并企图将其溺死在宫中的厕所里。然而,一位名叫仇公武的宦官心生怜悯,巧妙地欺骗了其他宦官,说已经完成了任务,实际上却悄悄地把李忱救了出来,并送他离开了皇宫。从此,李忱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隐居生活,这段时期被描绘成了一段远离尘嚣、潜心修行的僧侣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李忱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有的版本说他曾到过杭州,在那里得到了齐安禅师的帮助;有的则提到他在江西庐山遇到了智闲和尚,两人一起观赏瀑布,并留下了一段关于佛法的对话,展现了他对佛法深刻的领悟。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忱在福建福清黄檗山遇到了着名的黄檗希运禅师,两人就礼佛一事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这段对话后来成为了着名的禅宗“公案”。甚至有更神奇的说法,称李忱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时,竟然出现了神象夜间迎接他的奇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圆悟禅师在其着作《碧岩集》中的记载,赋予了李忱的僧侣经历更加生动的情节。据说,李忱小时候有一次爬上了哥哥穆宗的龙床,模仿皇帝接见大臣的姿态,这一幕被当时的武宗记在心里,成为日后想要除掉他的理由之一。当李忱被迫逃亡时,他选择了香严智闲和尚作为剃度师父,随后一同前往江西庐山。在那里,智闲和尚通过吟诗来考验李忱的身份和才华,而李忱的回答——“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不仅展现了其非凡的气度,也预示着他未来必将成为一位伟大的君主。此外,《碧岩集》还讲述了李忱与黄檗希运禅师之间的“公案”,这次是在盐官会上发生的,地点从原来的黄檗山变成了庐山,人物关系也有所调整,但核心内容依旧是对佛法的理解与探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关于这件事的后世评价与历史真相

尽管这些传说增加了李忱的形象魅力,但大多数现代史学家认为这些故事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等人质疑李忱曾被迫害及出家为僧的真实性,因为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李忱作为众多庶出皇叔之一,并不对武宗的帝位构成实际威胁。因此,这些传说更多地被视为后世佛教徒为了提升李忱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美丽谎言,用以丑化曾经推行会昌灭佛政策的武宗,并赞美李忱登基后对佛教的支持。

这段传说的影响

经过佛教徒的渲染,五代时的《中朝故事》、《北梦琐言》,以及南宋陆游的《避暑漫钞》中都有关于李忱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宋初赞宁的《宋高僧传》提到,李忱为僧期间曾游方到杭州,受到齐安禅师的照顾。李忱即位后,为了报恩,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并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名僧希运的《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李忱为沙弥时曾与黄檗大师讨论礼佛的意义,两人的对话后来成为着名的“公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忱为僧的传说流传越来越广,也变得越来越神奇。到了明代,圆悟禅师的《碧岩集》中记录了一个版本,说李忱年轻时因一次模仿皇帝的行为引起了武宗的忌惮,不得不逃走并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之后,李忱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并吟诗作赋。李忱的回答不仅展现了其非凡的气度,也预示着他未来必将成为一位伟大的君主。

这些故事虽然难以考证其真实性,但却深刻影响了后人对李忱的印象,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宣宗李忱不仅是一位勤政爱民、崇尚文化的明君,更是一个注重亲情、严格要求子女、警惕权臣专权的复杂人物。他的种种举措和轶事,都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值得铭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