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722年-789年),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出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是唐朝中期的杰出政治家、谋臣及学者,乃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天资聪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成年后,他常常游历于嵩山、华山、终南山等地,潜心研究道家神仙不老之术。天宝年间,唐玄宗命他待诏翰林院,成为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的属官。然而,由于遭受到宰相杨国忠的嫉恨,李泌不得不选择归隐颍阳以避祸端。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成为唐肃宗,随即召李泌入朝,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并任命为广平王行军司马,参与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备受皇帝宠信。但不久之后,李泌又遭到权宦李辅国等人的诬陷,无奈之下再次隐居到衡岳。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李泌再次被召入朝,担任翰林学士。然而,他接连受到宰相元载和常衮的排挤,先后被外放担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峡团练使以及杭州刺史等职务。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授予李泌左散骑常侍的职位,不久后又任命他为陕、虢都防御观察使。贞元三年(787年),李泌被召回朝廷,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世人尊称他为“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离开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傅。
李泌在唐肃宗时期,积极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军事行动,为国家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唐德宗统治时期,更是深度参与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多个领域的筹划工作。他致力于整顿军政、协调将相之间的关系,对外则积极联结回纥、大食等国,共同遏制吐蕃的扩张,成功促成了“贞元之盟”,有效保障了边疆的安定,为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泌不仅在政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学术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其对易象有着精深的研究。李泌也擅长文学创作,尤其以诗歌见长。据史书记载,李泌曾着有《李泌集》二十卷,可惜今已失传。然而,他的部分作品仍被保留在《全唐诗》《全唐文》等文献中,为后世所传颂。李泌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的智慧和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唐朝历史的丰碑上。
早年经历
李泌祖籍位于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其家族源自辽东的李氏,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属于赵郡李氏定着六房之一的辽东房。他是南北朝时期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同时也是唐朝吴房县令李承休之子。自幼年起,李泌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七岁时便能作文章,享有神童的美誉。
开元十六年(728年),因一次偶然的机遇,李泌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当时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下棋,便让张说测试一下李泌的才能。张说请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赋,李泌稍作思索后,询问其中的要旨。张说解释道:“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活棋,静如死棋。”李泌随即应答:“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施展才能,静如内心满足。”张说听后,向玄宗祝贺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大喜,对李泌大加赏赐,并命其家人好好培养他。
宰相张九龄对李泌尤为喜爱,常邀他至内室交谈。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但严挺之不满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远离他。一次,张九龄无意中说出欣赏萧诚的柔软可喜,李泌立刻提醒道:“您以布衣之身入仕,因正直而位至宰相,如今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