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厂里由于开工率不足,因此进购木材的计划也不多,二货三人组看了一下,基本上两个月跑三趟那是多的。也就是一个月一趟。
终于轮到他们出车,长海这次只带了两千多斤海货,还有托人在丝绸厂买的几块丝绸,这是给姜喜军他媳妇儿董亚菲捎过去的。
挂电话跟杨书记联系,杨书记也很为难,现在管控的很严格,基本上没有单位会拿自己的物资去换这种不必要的海货,先吃饱肚子才是真格的。
到了牙林林业局,长海先去拜望了杨书记,还去他家看望了姨姥。送给杨书记一些冻板海货,给姨姥拿了一块丝绸被面。
别看这个年代物价低,可是这个丝绸却不便宜,就这么一块被面,就花了长海五十多块钱。这个时候丝绸是换外汇用的,长海他们市里,其他厂子都不好过,可是丝绸厂却没受影响,反倒是生产任务还加大了。职工待遇也不错。
杨书记依然是第二天给他三找了个去林场的卡车,长海他们装上海货就去了松林镇。
孙叔和姜喜军依然是热情似火,对于两千多斤的海货,也没表现出为难。
可是长海从聊天中感觉,这两千来斤海货也是孙叔和姜喜军能收购的极限了。
长海把剩下的三块丝绸料子拿出来,送给董亚菲看看,长海的意思不用明说。
董亚菲也知道长海的想法,并且丝绸这玩意儿可不是平常普通老百姓消费的起的。且不说那种整块的被面之类的料子,单单是普通的丝绸,一米都在十块八块左右。
因为制作丝绸的生丝在国际市场上是硬通货,是可以跟汇率挂钩的,当时我们跟美刀的汇率大约是一美刀换咱们两块五左右,而一磅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到三美刀以上。所以丝绸就成了纯纯的奢侈品。
董亚菲拿着这几块料子很小心,生怕给刮起线了。
用董亚菲的审美观,老毛子要是遇到这样的产品,都能疯一样的抢购。
可是东西是好东西,就是弄过去容易,换的东西咋运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