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政策,好的项目,好的风口,再加上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对企业的‘善良’‘宽容’,才有了今天的林满江和傅长明。

“我和李达康其实交往不深,但他代表了一类人,为了城市的建设发展,不惜牺牲大部分人,从而扶持小部分群体,再让我们这小部分群体,去扶起那大部分人。”

“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了一套潜规则,也谈不上对与错。”

“可真要论起来,没有李达康之流,又岂会有我林满江,和你傅长明之类?”

林满江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让自己不那么难受,也适当的说起了自己和李达康之间的渊源。

傅长明点头表示赞同。

“哥你高瞻远瞩,智慧超群,在这方面上我是拍马不及的。”

“我只知道李达康给林满江和傅长明开了政策的口子,大家心照不宣,各取所需,才是最好的。”

“至于您说的什么大部分人........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早都过时了。”

林满江无声的笑了笑,虽然并不认同傅长明的某些话,但他这次倒是说到了点子上。

追溯中福集团的历史,这最早是林满江的外公朱昌平在上海创办的中西货贸易公司。

那个年代的人有信仰,朱昌平为了解救落入敌手的重要同志,贱卖了祖屋,筹集五根金条拿去赎人。

虽然最后人没有救回来,但朱昌平还是用他卖了祖屋的钱,创办了公司,为党组织筹集经费和资金,这也就是中福集团的前身。

从战火和硝烟中走出来的人,自身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可却难免显得不近人情。

特别是在动荡年间,朱昌平被相伴多年的妻子举报,罪名是他在家里说了101的坏话,说人家不像个好人。

结果这事儿被枕边人捅了出去,朱昌平因此蹲了十年大狱。

出来后,物是人非,背刺自己的妻子因为心脏病,死在了一场在汉东举行的十万人运动中。

朱昌平从此变得冷漠无情,但也重新得到组织的重用,去香港组建中福集团。

后来,林满江的双亲死于矿难,本想去投靠外公,却被讲原则的朱昌平一口回绝。

从那个时候起,林满江就和朱昌平一样,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任何集体身上,而是一切都先为自己考虑。

“特殊年代里的人,不可否认他们对集体的信念和奉献,远不是我们现在的人可以比。”

“可我想不通,他们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呢。”

林满江眯着眼睛陷入追忆,独特的家庭和成长环境,让他在十几岁时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握在手里,才是自己的。”

“这好比种树吧,我们精心育苗,百般呵护,可谓费尽了千辛万苦,才把树苗救活、养大,并亲眼看着它结出了希望的果子。”

“可这个时候,有人出来把希望摘走了,还笑着跟你说谢谢你的努力.......”

林满江的目光中带着讽刺,其实他也可以,并且愿意成为朱昌平。

但前提是,那颗名为希望的果子,它本应属众生。

傅长明也是个妙人,伸手拍打着大腿,咿咿呀呀唱起了杂剧《追韩信》的其中一段。

“我从来将相出寒门,咱王是........”

唱到这里他就不唱了,拇指缓缓的拨动着佛珠手串,低声吟了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