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在金属传送轴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考虑采用类似的设计,但要根据金属的特性进行调整。”
“不过,我们怎么确定这些纹理就是为了增加摩擦力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杨溥说道:“杨士奇大人,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试验。制作一个没有纹理的相同部件,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测试它们的摩擦力大小,这样就能确定这些纹理的作用了。”
杨荣说道:“这个方法可行。不过,在制作对比部件的时候,我们要确保除了纹理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样试验结果才准确。”
杨士奇说道:“没错。那这个试验就交给杨溥大人去准备吧。我们继续研究传送轴的其他部分。”
就这样,他们不断地观察、讨论、记录,屋子里充满了热烈的学术氛围。
杨荣则拿着传送轴反复摆弄,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结构。
杨溥则专注于记录每一个发现和想法,确保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信息。
朱允熥独自坐在御书房中,面前的书桌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折,但他的心思却并未完全放在这些政务上,而是陷入了对未来规划的深深思索之中。
他目光有些凝重地望着窗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
首先是机械研究方面,他深知传送轴的成功只是一个开端,虽然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但要真正将机械制造发展到足以改变整个大明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想,仅仅依靠钢铁厂和杨士奇等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或许应该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更多有潜力的工匠和学者,让他们参与到机械制造的研究中来。
可是,这样大规模的选拔又该如何组织呢?
是通过各地官府推荐,还是设立专门的选拔考试?
如果是推荐,可能会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若是考试,又要如何确保能够全面考察出应试者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