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技术人才的问题,目前懂得蒸汽机原理和操作的工匠寥寥无几,必须要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在现有的工匠群体中选拔优秀者进行培训,还是在学府中设立专门的学科,招收年轻学子进行系统学习呢?
如果从工匠中选拔,他们虽然有实践经验,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从学府中培养,学子们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是否可以考虑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让工匠和学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呢?
其次是成本问题。蒸汽机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金属材料和精密的零部件,成本高昂。如果大规模推广,如何降低成本,让普通百姓和商家都能承受得起呢?
是通过改进制造工艺,还是由朝廷给予一定的补贴?
改进制造工艺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而且研发过程可能面临诸多技术难题;朝廷补贴虽然能在短期内降低使用者的成本,但长期来看,会给朝廷财政带来压力。
或许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蒸汽机的制造和改进,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
再者,蒸汽机的应用必然会对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产生冲击。例如,传统的马车夫和船夫可能会因为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而失去生计。
如何在推动新技术发展的同时,保障这些人的生活,避免社会动荡,这是朱允熥作为帝王必须要考虑的。
他想,可以引导这些人转型从事与蒸汽机相关的工作,比如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维护、驾驶等。
或者鼓励他们利用新的交通方式开展新的商业活动,如在蒸汽轮船的航线上开设新的商铺或旅店。
朱允熥在心中默默权衡着这些利弊,他深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大明走向繁荣昌盛的绝佳机遇。
他决定先将蒸汽机搬到自己的宫中,以便能随时观察和研究,同时也能让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伟大发明来改造大明。
于是,他转身对身旁的侍从说道:“将这蒸汽机小心搬到咱的宫中,咱要仔细研究它在宫中的应用可能性,同时也为日后在全国的推广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