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兴的父亲杨邦义,少年求学,博古通今,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以舍选登进士第,大宋朝自太祖后期,就重文轻武,杨邦乂也正是靠着学识,科举及第,走入仕途。所以,杨邦义对于儿子杨再兴,自然也是希望他能够向自己一样,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庭。
为此,杨邦义让少年的杨再兴拜着名学士陈东为师,潜心苦读。杨再兴跟随陈东多年,对陈东的学识和为人,从内心里十分敬佩,而陈东也十分欣赏杨再兴的聪慧和豪迈,师生关系非常亲密。
后来,杨再兴又认识了抚州学士欧阳澈,虽然相识时间不长,但是却和欧阳澈一见如故更是将欧阳澈既当做了自己的老师,又是无话不谈的知己。
谁知在建康一别,杨再兴竟然陡闻噩耗。那天,父亲因为他在春宵楼和黄思朗、汪贵堂打斗,被汪伯彦上奏皇上,告杨再兴结交不淑,并恃强妨碍公务。皇上怜惜杨邦义忠勇,虽对杨再兴未作深究,但是却传来口谕,让杨邦义对儿子要严加管教,如有再犯,必将严惩。
杨邦义对儿子管束相当严格,立刻将儿子召唤过来,严厉斥责一番,将其关入书房,反省一个月。一个月之内,不许离开书房,一日三餐,都由家人送至书房,并派专人看管,不许杨再兴离开书房这个小院半步。
杨再兴生来好动,秉性又是如此的桀骜不驯,在书房哪里被关的住?开始杨再兴也不敢违抗父命,煎熬了三天,就忍受不住了,终于在傍晚时分,趁父亲外出公干,骗过家人,越墙而出,逃到街上,一人进入酒楼,饮酒解闷。
饮酒之时,忽然听到酒楼其他食客议论,说是由于陈东、欧阳澈伏阙上奏,引起学潮命案,激怒皇上,竟将陈东、欧阳澈在京师街头处以绞刑,并将二人尸首悬挂城头示众。
杨再兴听了,顿时如五雷轰顶,身坠冰窟,即刻离开酒楼,返回家中,趁家里人熟睡之际,悄悄提着梅花亮银枪,牵出自己的宝马,闪电白龙驹,星夜兼程,直奔南京应天府。
等到杨再兴赶到南京应天府的时候,已经是陈东、欧阳澈两位先生就义之后的第二天。伤心的杨再兴,来到城门口,看着高高悬挂在城头,恩师和挚友的遗体,暴晒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能入土为安,不禁心如刀绞,泪如雨下。
杨再兴打算抢下陈东、欧阳澈的尸体,将他们拜祭一番,让他们入土为安。但是白天人多眼杂,而且军卒众多,戒备森严,难以行动。
于是,杨再兴买了一架马车,还有两口棺椁,在城外找了一家客栈,休息了一天。半夜不到二更的时候,杨再兴就赶着马车,拉着棺椁,来到应天府城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