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10章问题

圣经千问 旧爱书写 2277 字 4天前

(二)集体记忆的圣礼承载

约柜在以色列人的节日巡行(书6:4)、战争出征(撒上4:3)等重要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宛如一个记忆的宝库,成为了群体记忆的活化器。通过这些与约柜相关的活动,以色列人共同铭记上帝的伟大作为和对他们的慈爱与眷顾。现代教会通过圣餐礼“记念主”(林前11:24 - 25),本质上延续了这种通过圣礼承载集体记忆的优良传统。在圣餐礼中,信徒们共同回忆基督的牺牲和救赎,强化彼此之间的信仰联系,凝聚成一个充满爱与力量的信仰共同体。

(三)神圣空间的平民接触

利未人肩负着抬约柜的神圣职责(申10:8),这体现了约柜的神圣性和庄重性。然而,每年赎罪日大祭司进入至圣所的制度(利16章),又巧妙地平衡了神圣性与可及性。这一制度表明,尽管上帝的神圣空间充满了威严和神秘,但他也为人类提供了亲近他的机会。这一制度预表着基督“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10:20),使信徒皆可“坦然进入至圣所”(来10:19)。在基督的救赎之下,信徒们不再因自身的罪恶和渺小而畏惧接近上帝,而是可以怀着信心和勇气,直接与上帝沟通和交流。

五、新约视角的终极实现

(一)道成肉身的终极约柜

约翰福音明确宣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其中“住”(σκην?ω)字原文即“支搭帐幕”,这一表述直接呼应了约柜的临在意义。基督的身体成为了新约的至圣所(来9:11 - 12),他的诞生、生活、死亡和复活,使上帝的临在以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方式展现在人类面前。而基督的复活升天,更是使“施恩座”真正设立在天上(来4:16),为人类开辟了一条通往永恒生命的道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心版律法的圣灵内住

耶利米所预言的新约“将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31:33),在五旬节圣灵降临的伟大时刻得以实现(徒2章)。保罗指出,这律法“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林后3:3),使信徒成为了“神的殿”(林前3:16)。圣灵住在信徒的心中,赋予他们内在的力量和指引,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上帝的律法,践行基督的教导,过上圣洁、公义的生活。

(三)普世性的约柜共同体

启示录中描绘的“各民各方的人站在宝座前”(启7:9)的壮丽景象,生动地应验了约柜所预表的普世性救恩。这表明,上帝的救赎计划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或群体,而是面向全人类。东正教圣像学中常将约柜与十字架并置,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地象征着旧新约救赎的连贯性,即从旧约中约柜所象征的救赎预表,到新约中基督十字架所完成的救赎大功,上帝的救赎计划是一个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整体。

从西奈山的电闪雷鸣到各各他的十字架耸立,从摩西用皂荚木打造的约柜到基督复活的荣耀身体,上帝始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树立起他临在的鲜明标记。《申命记》第十章对约柜与石版的记载,不仅是古代以色列人信仰的核心支柱,更是整部圣经救赎叙事的生动缩影。对于今日的教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挑战,激励我们在世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坚守对神圣空间的敬畏之心;在相对主义思潮甚嚣尘上的时代,坚信永恒律法的崇高价值;在个体主义泛滥成灾的时代,努力建立约柜式的群体圣洁。正如爱德华兹在《宗教情感》中所言:“真正的信仰,是让神的约柜成为个人与群体生活的中心坐标。”愿我们都能如大卫般,心怀敬畏与虔诚,“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殿中”(诗27:4),直至“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哈2:14),见证上帝的荣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