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灵割礼的实践表达:从内心更新到社群建造(申10:16)
“所以你们要将心里的污秽除掉,不可再硬着颈项。”(申10:16)摩西将“心里的割礼”与对外邦人的关爱紧密相连,深刻揭示了内在生命与外在行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破除伪善的信仰:先知耶利米曾严厉痛斥仅行肉体割礼却压迫寄居者的虚假虔敬(耶9:25 - 26),耶稣则无情地揭露法利赛人“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太23:25 - 26)。在现代教会中,如果只注重礼拜仪式的形式,而忽视对社会的关怀;或者热衷于传福音,却对会友的实际需要漠不关心,便是重蹈覆辙,陷入了伪善的陷阱。
情感与意志的双重归正:“爱寄居的”在原文中使用持续时态(????????,强调持久的情感),意味着要持续投入,而不是偶尔行善。这与保罗强调的“爱人不可虚假”(罗12:9)相呼应。非洲宣教士李文斯敦在日记中写道:“我对非洲人的爱,不是出于责任,而是看见基督如何为他们死”,这正是这种发自生命深处的爱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纯粹而真挚的情感与坚定意志的体现。
群体生命的见证:初期教会“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徒2:46),这种共享生活的方式极具吸引力,吸引了众多人归主。韩国首尔的教会在1980年代经济危机中,开放教堂收容流浪者,给予他们温暖与帮助;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建立原住民语言保存中心,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原住民文化,这些都是将群体相爱转化为文化见证的优秀范例,彰显了教会在社群中的积极作用与影响力。
四、敬畏上帝的终极导向:在永恒维度中看待他人价值(申10:12 - 13)
“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祂的道,又爱祂,尽心尽性事奉祂。”(申10:12)这段经文将人际关系放置在永恒的坐标系中进行考量:
从上帝主权的视角看人: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神与认识自己”,而认识他人则是这两者的自然延伸。当基督徒以“上帝形象承载者”(创1:27)的眼光看待他人时,即便是敌对者(如司提反为打死他的人祷告)或社会弃儿(如德蕾莎修女服务麻风病人),都能从中发现他们所具有的神圣尊严,从而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与关爱。
在终末审判中实践怜悯:耶稣将“给饥者食、留宿客旅”等行为视为“做在我身上”(太25:35 - 40),雅各警告“对人不怜悯的,要受无怜悯的审判”(雅2:13)。这种终末意识促使C.S.路易斯在《大分离》中描写:天堂里充满“曾为他人倒过一杯水”的小人物,地狱则塞满自我中心的宗教家。它提醒着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践行怜悯,关爱他人。
以永恒价值超越功利计算:保罗的“看人不再凭肉体”(林后5:16)原则,打破了以社会贡献度衡量人价值的功利主义观念。德国的潘霍华在纳粹监狱中写下:“终极问题不是如何英雄式地死,而是如何为下一代负责任地活”,这种超越个体生死的爱,源自对上帝永恒计划的确信。它让信徒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永恒的价值,不应仅仅以世俗的标准去评判他人。
五、新旧约的救赎脉络:从西奈山到各各他的爱之成全
申命记的伦理教导在基督事件中达到了完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