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朝六国公:
- 荣国公姚广孝:姚广孝以“黑衣宰相”闻名,是朱棣重要谋士。靖难之役前,他力劝朱棣起兵,并精心策划军事行动。朱棣登基后,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规划北京城布局,还担任《永乐大典》最高编撰官。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朱棣追封其为 荣国公,谥号恭靖。
- 淇国公丘福:在靖难之役期间,丘福冲锋陷阵,多次立下战功。1403 年(永乐元年),丘福被封为淇国公,获赐铁券。然而在1410 年(永乐八年),丘福率十万大军北征鞑靼。由于他轻敌冒进,中了敌军埋伏,导致全军覆没,丘福本人也战死沙场。
- 成国公朱能:朱能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朱棣麾下的一员猛将。1403 年(永乐元年),朱能被封为成国公,获赐铁券。此后,朱能多次参与明朝的军事行动。1428 年(宣德三年),朱能在率军平定安南叛乱途中,不幸病逝,年仅 37 岁。
- 英国公张辅:张辅是朱能的副将,跟随朱能南征北战。朱能去世后,张辅继续统领军队,成为明朝的重要将领。张辅曾多次平定安南的叛乱,确保了明朝在该地区的统治。1425 年(洪熙元年),张辅被封为英国公,获赐铁券。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张辅一直是明朝的重要将领和政治人物,历经多朝,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黔国公沐晟:沐晟是明朝开国功臣沐英的次子。沐英去世后,沐晟继承了西平侯的爵位。沐晟在西南地区多次参与军事行动,平定叛乱,维护了明朝在西南边疆的稳定。1406 年(永乐四年),沐晟被封为黔国公,获赐铁券。此后,沐氏家族一直世袭黔国公爵位,镇守云南,对明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定国公徐增寿:徐增寿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儿子,他的姐姐是朱棣的仁孝皇后。在靖难之役时,徐增寿作为内应,为朱棣提供了很多情报和支持。后来,他的行为被建文帝察觉,在建文帝质问时,徐增寿无言以对,被建文帝当场诛杀。朱棣即位后,念及徐增寿的功劳,追封他为武阳侯,谥号忠愍。不久后,又进封其为定国公,由其子徐景昌世袭爵位。定国公世系与明朝相始终,在明朝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
永乐朝除“三杨”外,其它出名的文官:
- 解缙:洪武年间入仕,后被罢官。永乐元年(1403年),任内阁首辅 ,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他才思敏捷,性格刚直,因在立储问题上支持朱高炽,得罪朱高煦,最终被朱棣忌恨,1415年被埋入雪堆冻死,年仅四十七岁。
- 黄淮:与解缙同值文渊阁,共掌内外制。他富有才学,为朱棣所重,常被单独召见,商讨机密事务。后因受汉王朱高煦的诬陷,被关进监狱达十年之久。出狱后,他又在宣德、正统年间担任官职,为朝廷效力。
- 胡广:与解缙等人一同进入内阁。他擅长撰写诏令文书,其文章风格典雅流畅,为当时人所称道。在靖难之役后,胡广率先归附朱棣,得到重用。他在政治上较为谨慎,能够顺应时势,与其他大臣相处也较为融洽。
- 金幼孜: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永乐五年(1407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能讲解《春秋》而受朱棣宠信。他多次随朱棣北征,在军中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为朱棣出谋划策。他为人平易,沉默寡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