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生母为贤妃吴氏,明朝第七帝,于危难时刻上位。
由于其母是宣宗太子时期的侍女,他并未太受宣宗关注。
直到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后,朱祁镇继位,他便被封为郕王,由于年岁太小,并未定封地,一直居住在京城。
而本该平平无奇度过富贵一生的他,却因英宗被俘一事,发生改变。
起初他只是被任命监国,但由于当时瓦剌利用英宗身份,不断下手谕让边关大开城门。
在于谦为首的一众大臣商量后,与正统十四年登基,断绝了也先的阳谋。
但他面临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局面,军事上,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已在土木堡之变中折损殆尽,京城兵力空虚,士气低落。
而瓦剌首领也先,挟持着英宗,正率领大军步步紧逼,意图直捣京城,将明朝的大好河山收入囊中。
政治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以徐有贞为代表的部分官员,主张南迁,放弃北方大片领土,以避瓦剌锋芒。
而以于谦为代表的正直之士,则坚决反对南迁,力主抗战。朝堂之上,两种声音激烈交锋,争吵不休,决策难以统一。
同时,英宗被俘,他的儿子朱见深年纪尚小,各方势力在皇位继承和国家走向的问题上暗流涌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
经济方面,长期的战争和土木堡之变带来的混乱,使得民生凋敝。
百姓们流离失所,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锐减,物价飞涨,北方地区的经济更是陷入了崩溃的边缘,税收锐减,而朝廷为了应对战争,又急需大量的钱财来招募士兵、购置军备,财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外交上,明朝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看到明朝遭受重创,纷纷蠢蠢欲动,对明朝的边境虎视眈眈。
原本与明朝友好往来的国家,也开始对明朝的实力产生怀疑,态度变得暧昧不明。
朱祁钰就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绝境中登基为帝,成为了代宗。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生死存亡、百姓的安危祸福。
但他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扛起了这副重担,与于谦等大臣携手,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救国之路。
北京保卫战期间,他无有私心,对于谦无比坚信,积极配合,使得一系列要求政策下达实施。
最终功成,也不会因于谦手中权利过大而过河拆桥,还未其加封少保。
————
北京保卫战后,军事上,代宗将边防安全视为重中之重。
他派遣经验丰富的将领巡视北方边境,根据地势与战略要点,重新规划防御布局。
大规模修缮长城,增筑烽火台与堡垒,形成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