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期精明强干:通过“大礼议之争”打击旧臣势力,加强了皇权。改革翰林院等机构,整顿吏治,严抓官员选拔考核,严惩贪腐与庸政懒政,任人唯贤,使官场风气好转、行政效率提高。裁抑司礼监权力,撤废镇守太监,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 后期刚愎自用:后期迷信道教,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将大权交予严嵩等权臣,导致吏治腐败、政治黑暗、正直官员遭排挤,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局势日益混乱。
从经济方面来看
- 前期积极有为:推行“一条鞭法”,简化税制,让税吏难以作弊,增加了国库收入,也缓解了阶级矛盾。下令归还被霸占土地给农民,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对商业采取灵活政策,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减轻了百姓负担,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 后期财政危机:后期因大兴土木修建道观、举行斋醮仪式等,耗费巨额钱财,加重百姓负担,使国家财政出现紧张局面。
从文化方面来看
- 有所贡献:改革科举制度,采用“三途并用”之法,修正孔子称号和典祀,重视文化传播。其时期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文学创作活跃,《西游记》基本定型,戏曲等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还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副本,对文化传承贡献颇大。
- 存在弊端:因崇信道教,在全国尊道抑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使一些文化资源和人力、物力被浪费在道教活动和相关建筑上。
从军事方面来看
- 巩固边防:加强边防建设,修缮长城,增加北方驻军,提升军队战斗力,通过军事威慑和互市贸易维持与蒙古的相对稳定关系。在沿海提拔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训练新军打击倭寇,保障了沿海安全。
- 隐患犹存:但“南倭北虏”问题在其统治后期才基本解决,前期应对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失误,且因后期政治腐败、军队管理混乱等,导致军队战斗力有所下降,边防隐患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