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今年气候还不错,蛮温和,运河并没有结冰,不过因为枯水期,大量商船被迫停靠在清江浦。然后大家上岸,在淮安逛着。
“这里就是淮安吗?怎么感觉和之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了?”
几个肤色黝黑的汉子,走在街巷四处张望,瞧得稀奇。
淮安,经历了一年的整顿,到了冬天,依旧有大量的人在忙碌。
城内到处可见漕户在这边工作。
比如修路,比如开辟新区造房子。
在朱厚照的规划之下,淮安境内,特地选出了一些破旧区域,由官府进行出钱购买,然后拆迁重造。
道路重新修建,屋舍重新建设,一年下来,已经完成了大概一万人居住的平房改造、新建、修缮。
然后扩增道路,设立沿街小摊,尽快完成市镇化建设。
并且纾解人口,沿着运河渠道,在两岸设立仓栈、驿站、集中运营食堂等等产业,并且加大对四周小农土地所有者,下订单购买他们的蔬菜,完成了部分区域的产业迭代。
淮安一城,仅仅今年一年商税收入,就高达二十万两白银。
直接刷新了大明北京朝廷对于南方商税的认知。
当然,也更加坚定了朱厚照的信心,绝对不能让江南的税赋,从他手里丢掉。
无论如何,都要拿回来!
也基于这样的背景,淮安这个运河要冲上的重要节点,也自然不免鱼龙混杂起来。
江南士大夫们不想被掐着咽喉。
淮安这边的商税并不低,而且喜欢收实物税。
就是你运什么北上,我也不要你银子,一船扣你一成货物冲抵商税。
然后这种实物,进行规模集中,对外拍卖处理,然后再吃一手离岸税,相当于两头吃。
淮安的商税,能不高才见鬼了!
毕竟是按照一天几千两纯利的进账。
也正是因为这种运营模式,淮安这边商业氛围极其发达,一年内,已经是一座堪比常州的商业重镇。
这些海盗探子,也都出国几年之久,许久不曾上岸来看,今日来看淮安,也不得不承认,淮安这边做的很好,很多人再也不是枯槁表情,而是笑容灿烂。
虽然还有菜色,但日子真的和以前比起来好很多。
“遍地都是钱。”另一个汉子,看到了一辆车拉着瓷器走过,眼睛都亮了,“这可是上好的贡瓷!应该是北京产的。”
北京的贡瓷,半年前开始从北方运来。
朱厚照开始运作起皇家品牌,贡瓷就是北京窑口生产的御贡,形制许多,其中相当部分是宣德、成化两朝的积存。
朱厚照让人仿制样式,然后搭上御贡徽标,开始对外进行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