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考,然后抽签分配,并且严格按照必须跨省府任职的方式,将各地的官吏系统,统合起来,防止地方与官面勾结。
同时,正科录取之后,直接发翰林院,并且不调往地方任职,只在清水衙门、太学府、太常寺等不涉及地方职务,朝中治理方面的业务范畴。
也就是说,朱厚照彻底定性了朝中的业务,将负责礼仪、宗教等等补充国家治理体系范畴的业务,全部剥离出行政体系内。
政教合一的朝廷,立刻就变成了政教分离,内阁负责统合地方,皇帝负责统合宗教、军事、财政等等业务,形成对内阁钳制。
也保证了后续的传承有序。
有能力的君主,自然会谋求政治权利,但若是没有能力,那就专注军事、经济的控制,一样能完成对国家的统合。
当然,后续如果有权臣擅权,那么只要外围的诸藩体系框架搭建完毕,大明就不可能从朱氏的政权被夺走,只可能君主立宪,彻底万世一系。
此外,为了防止各个地方吏员匹配不一,朱厚照决定,重启伟人做的事情。
将劳动技能比重在课业范围内,加大。
同时调整科举榜单,全面太高南榜和北榜的科举分数。
并且,推行官方层面的科举移民办法。
每年一届,“上山下乡,支边援建”选拔。
将各地年满十三毕业的秀才,自愿报名前往关西、青海、宁夏、顺化、滇黔桂等地。
到地方,分配工作,十三岁就开始历练。
同时家庭被搬迁过去,每年得在本地居住年满七个月,然后只要没有犯罪记录,就能自动获得中榜科举名额,也就是“举人”身份,并且边地支边,加分二十。
但这个身份只负责一届科举,如果你没有被选上,就得返回落籍地,干两年。
如果三届没有考上,那么就没有你的举荐名额,不过可以前往本地,参与升学业务,进一步学习。
这变相是吸纳了在江南志于科举的考生中下层的部分。
当然,也可以换个说法,那就是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
政策一出来,朝堂之上,所有官员表情各异。
皇帝终于还是对科举下手了。
但朝堂之上,却没有人反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国家的政策,与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是一致的。
谁也不想自己费劲巴拉的开垦出了一片土地,建了城市,然后自己不能靠城市吃租子。
必须要源源不断的有人过来,而且还是高质量的学子,才能负担得起他们的租金不是?
并且大家也都知道,正德皇帝最看重的是——务实。
你要是空口白话就以为皇帝会捧你,得了吧,脑袋都给你打掉。
不过支边援建暂且放一边,大家的目光都放在了科举移民上。
皇帝已经取消了官员荫补。
是的,皇帝已经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