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鹤是做梦都没想到,他要被卖了。
毕竟一直以来,不主动掺和藩属内部动乱的大明不下场,他感觉自己也能守着沈贞至少三个月,好让四周各地的士林派抓紧时间筹备。
但事情发展总是超出他能界定的范围,虽然郑云鹤为首的这几个死硬派决定抵抗到底,但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大明宗族对于朝鲜、东瀛等地的渗透。
毕竟大明早期的稳定金银来源,就是朝鲜和倭国,所以以海运为主的浙闽粤三省,很多家族,都会跟这些沿海国家安排一些族人居住。
这些族人居住百余年,有的发展起来,有的只是成为本地的客商,然后必要的时候,举着族谱过来,重新联宗、合族、交互利益,最后形成一张稳定的大网,控制着海外藩国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中国政权强盛的时候,这些家族对于大明的向心力,是毋庸置疑的。
更何况现在朱厚照革新了生产方式,对于朝鲜、倭国这些未来会纳入成为纵深的地方经略方式,是跟安南一样,把本地的土着后裔全部内迁或者外放去藩王国,然后再把大明人迁徙过去,形成事实上的族群换血跟联姻兼并。
这个过程,要花很多钱,所以利益无算。
林敏渠这一系的九牧林氏,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来到朝鲜承包土地,当小吏,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图之后此间为中国直辖,他们能分享到朝廷对于本地的投资,和对本地迁徙人口之后的中间层空缺位上,九牧林氏等宗族势力到了这里,能够成为大明朝廷的倚仗,让他们成为大明控制地方的中间位抓手嘛!
相当于成为本地的豪强、阀阅,然后再通过朝廷运转的规矩,将家族内迁,或者通过边区身份的好处,参加北榜或者中榜。
这都实打实的政治经济利益。
所以,大明皇帝不着急对朝鲜下手,但这些宗族们着急啊!
他们已经投钱进入了这片土地,现在需要安稳的社会环境来产生收益,来尽快摆脱大宗的供养,完成自我造血,然后开始新一轮的耕读传家,家庭——家族——宗族这一套发展进化流程。
这些年伴随着大明的科技进步和一些器具的应用,极大降低了开荒的时候人力损耗,这都是某种程度上利好——类宗周时代大宗小宗分封的诞生。
如此多的宗族势力,其实已经开始依托大明的扩张和自己的努力,抓紧时间展开对海外卿士阶层的架构。
所以,郑云鹤很果断被卖了,家族传承一直都是儒家的框架,这个是大明没办法立刻就瓦解的,可能需要一百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通过生产力的进步,将大家族变成小家族,再变成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