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更改官制的艰难

所以哪怕是最贫瘠的县衙,里头的“帮役”也是正式编制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这一部分开销自然也要县令出。

胤礽上辈子曾仔细研究过,哪怕不打点上下官员,一年下来,县令的固定支出至少都要一万多两,而他的俸禄却只有可怜的四十五两。

要是不贪,根本活不下去。

而他们一旦选择贪污,仅靠他们一人,或者一家子根本隐瞒不下来,所以他们贪墨的银子还要上下打点,否则就要面临顶头上司的打压,以及手下的举报。

所以明清两朝推崇的“以德治国”,简直就跟放屁没什么两样。

也不怪大清后期腐败成性,都是被制度逼出来的腐败。

上辈子,胤礽研究过官员俸禄之后,便向康熙提议要提升大清官员的福利待遇,起码能暂时叫那些真正廉洁的官员看到希望。

至于编制以及科举制度的问题,胤礽还没来得及一一研究解决,人就被噶了。

胤礽回想到这里,简直想替上辈子的自己掬一把辛酸泪。

今生胤礽只想摆烂,那些事儿并不在他的发愁范围之内。

他现在要愁的是如何脱离康熙的视线,好好出去骑马遛一圈儿。

康熙接过奏折,在上头划了几笔,然后单独放置在一旁,

“如今的官制大多沿用大明,朕知道里头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汉人排外,满人的统治还没有稳固之前,不宜大动吏治。”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底层民众根本判别不了,作为满人统治者,朕所施行的变革究竟对他们有利还是有弊,他们只会一味地抵触。”

说到这,康熙又叹了口气,

“从古至今,无论哪个王朝,发展至一定的阶段,皆会形成阶级固化的局面。若不能于王朝建立之初,便订立一套令各方都满意的律法官制,那么后续想要凭借变法改动,成功的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皇阿玛说的是。”

胤礽点头表示赞成。

其实大部分励精图治,想要做出一番建树的帝王都有这份眼界,但大多都印证了康熙方才所说的话。

王朝更替之时,若没有制定一套非常完备的统治体系,时间一长,王朝内部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然而到那时,阶级已经固化,不仅底层人民想要出头千难万难,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帝王想要变法为百姓谋福祉,替后代子孙抹除隐患,也不是什么容易之事。

毕竟为百姓谋求出路这件事,其本质上就是在动统治阶级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