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然加上好友之后,将推演的所有图片,都以原图的格式发了过去。
“这个推演是对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的能量损耗的一个全新数学解释,”顾然道:“湍流模型虽然已经提出很久,但实际上近二十多年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和重大改进。”
“你把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调出来一下。”
听到顾然的话,乔美美赶忙坐在电脑前,进入了中科院内网,搜寻到了核研所近二十年和等离子湍流模型的所有数据资料。
“这个课题还挺多的,”她看着五六页的论文和各种实验数据,从华五C9到双非院校,无数团队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多次研究。
“把最后的数据误差拉出来。”
按照顾然的要求在系统中输入筛查条件,很快一张表格便从旁边的打印机中,缓缓的生成了出来。
除了近二十年数百次实验的误差数字,还有这些数字通过回归分析之后生成的更为直观的散点图。
在5%~10%的区间,无数散点密密麻麻的堆积紧贴成了一片黑乎乎。
低于5%和高于10%的部分,只有极为零星的一些散点。
看着生成出来的散点图,结论基本上就不言而喻了。
“所有实验的误差基本都在这个区间。”
她喃喃说着,
看着这个区间里面的密密麻麻的散点,心中不知道产生了一种浓郁的压抑感。
从Y轴的5%和10%向X轴做辅助线的话,
这两条辅助线就像是两个坚不可破的墙壁,
困住了全球的核物理学家近二十年。
这实验没有五百次也有三百次了,
始终没有一个人能冲出去。
“是什么造成的?”乔美美看着那个表格,问道。
她做的项目主要是应用和计算方面,对于这种理论上的研究,认知并不深刻。
她知道核物理理论发展遇到了瓶颈,
而且整个领域的创新和重大突破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但她还真的没有想到,原来有成百上千位前辈,已经硬着头皮撞了这南墙二十多年。
“认知吧,”顾然道:“就像这个宇宙,人类以现有的文明,无论再怎么转变思路,始终只能测量到其中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