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小儿疳积

药香伴仁心 毛豆369 2511 字 6天前

就在此时,林婉儿突然按住了患儿那因疳积童症而显得瘦弱的脚背,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与果决:“且慢!太白穴有瘀斑,当先刺络放血。”她的声音不大,却分外清晰,带着一种急切的警示。她小心地将针尖指向太白穴,用熟练的手法刺络,期望借此放血散瘀,调和体内气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果站在微光中,检测仪发出低沉的嗡嗡声,仪器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与图谱交织成一幅难解的画面。她手中的镊子轻巧地从膏药残渣中挑出一小粒染色的陈皮,细小而带有不寻常的光泽。随后,她将样品放入便携式显微镜中,镜头下,显微摄影图像逐渐清晰:原本应呈现出茯苓断面细腻纹理的样本中,淀粉颗粒竟伪装成了茯苓的断面结构。屏幕上的数据清楚地显示,“玉米淀粉掺量超六成!”唐果的声音低沉而带着惊诧,她迅速将这一图谱投影到《小儿百病图》旁边。投影中,明代药碾的浮雕与现代显微镜下的图像在光影里奇妙地重叠,仿佛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衔接在一起。

不远处,程师兄缓缓展开患儿的小手,他那沉稳的指尖轻轻触碰着皮肤。仔细观察,患儿指纹中青紫已透三关,仿佛暗示着体内气血流通受阻。“此症非独药害。”程师兄低声说道,目光深邃地扫过每一处细节,“你们看这‘命关’色黑如墨,定是外邪侵扰所致。”他的声音里满是严谨和忧虑,仿佛每一个字都在揭示着病情的本质。

林婉儿随即翻开出诊记录,纸张发出轻微的摩擦声,记录中密密麻麻写着一个又一个病例。“七个疳积患儿,都住在金桂苑,”她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急迫,“而那楼盘的前身,竟然是个化工厂!”她的话音未落,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愤怒、担忧和无奈交织在一起,仿佛这些冷冰冰的数据与历史背景正在无情地揭露着真相。

整个诊室内,传统的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在这瞬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唐果手中的检测仪、程师兄沉稳而坚定的解说、以及林婉儿从出诊记录中提取出的信息,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画面:疳积童症并非单纯由膏药引起,而是外部环境与历史遗留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在那层投影图谱和显微图像交织的瞬间,所有人都意识到,中医药的传承不仅仅是对药材的研究,更是对环境、社会与历史背景的全面洞察。

药房内的气氛骤然紧张,突然传来一阵争执声。一个母亲情绪激动,攥着手中的药方,声音因愤怒与恐惧而颤抖:“开这么多朱砂,不是害我儿吗?”她的眼中满是泪水与焦虑,仿佛每一个字都在控诉着医治中的不公。

程师兄神色凝重,立刻从旁边的铜秤上取下器具,轻轻放置药材。他口中低语:“《本草正》有载,朱砂镇惊安神,需与绿豆同煎。”他的话语平稳而坚定,仿佛在用几百年沉淀下来的医理来平息眼前的纷争。铜秤上,朱砂的粉末细腻均匀,映衬着绿豆粉的淡黄,两者似乎在传统药理中找到了某种平衡。

就在这时,程师兄忽然停下动作,手中正捏着一片膏药,他猛然用力折断膏药,动作迅速而果断,折断的膏药碎片散落在台面上。程师兄抬头,目光锐利中带着一丝愠怒:“此物倒是含汞,却打着‘纯天然’的旗号!”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似乎带着沉甸甸的责任与警示。药房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程师兄那坚定而不容置疑的身影上。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药材混合着热气的味道,铜秤上的朱砂和绿豆粉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古籍中早已记载的药理精髓。而那折断的膏药碎片,则像是一记有力的警钟,提醒所有人:科学与传统不能混淆,更不能以虚假的“纯天然”作为借口去掩盖其中的危险成分。

争执中,母亲的声音依旧在回荡,而程师兄则继续低沉而稳重地解释:“朱砂镇惊安神,固然有其疗效,但如果不按正法炮制,不与绿豆同煎调和,其内含汞量便会失控,反而伤害患者。”他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用心良苦的忠告,既有古方的严谨,又有对现代制药漏洞的深刻警示。

这一刻,药房内的争执渐渐平息,空气中弥漫着沉重而又清晰的教训。每个人都在默然思索着,传统医理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制药标准的矛盾,正如这散落在台面上的朱砂和膏药碎片,映射出医者的责任与良知。

铜炉上的药吊子在火焰的温度下咕嘟作响,蒸汽与药气交织在一起,在清晨微亮的光线中显得格外朦胧。程师兄走到铜炉旁,从青瓷罐中小心地捻起一撮朱砂粉,他低头端详着那朱砂粉末,在晨光下晶粒的棱角清晰可见,每一粒都仿佛在诉说着天地间的奥秘。他微微叹息:“此物当如桃花初绽之色,柔红而明艳;若泛铁灰,便是火候过猛,药性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