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中医治未病

药香伴仁心 毛豆369 1901 字 5天前

初春时节,天际微露鱼肚白,寒意依旧在晨风中徘徊。浦江镇上空弥漫着一层淡淡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街道。路边的石板铺就的小巷湿润而冷冽,偶尔能听到行人急促的脚步声和低沉的咳嗽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凄清。

在镇上那座古朴的浦江堂内,一间布置典雅的会客厅内,木质桌椅散发着岁月沉淀的香气。窗外透进来几缕淡淡的晨光,映照在桌上的一幅精致的五运六气图上。图中云卷云舒,线条细腻,仿佛在述说着天地之间的变幻。

林半夏正神色凝重地指着图上那些错综复杂的运气变化,眉头微蹙,声音低沉而充满担忧:“今年‘二之气’主客关系复杂,风木过旺,湿气内蕴,正是疫病易发之时。”他那略带急促的语气仿佛在提醒在座的每一个人,春寒料峭之际,风寒湿邪正悄然潜入人群。

程师兄坐在一旁,身着灰色长衫,神情沉稳,缓缓点头,补充道:“去年冬季偏暖,阳气未藏,今春木气升发过猛,易致外感风邪。”他目光投向窗外,似乎在捕捉那隐隐约约的风声,仿佛每一阵凉风都携带着病疫的讯号。

而坐在对面的是林婉儿,她目光炯炯,神色坚毅,仿佛已预见到眼前这场防疫战役的重要性。她轻轻敲击着桌面,语气坚定地说:“那我们得抓紧行动,不能让流感蔓延。”她的声音在安静的会客厅中回荡,仿佛是一声警钟,激励着每一个人都必须立即投入这场关系着众生安危的防控工作。

桌上,几本古籍摊开,旁边放着早已磨损的砚台和笔墨,见证着先贤们对天人之理的探究。四人围坐一堂,桌上的茶水散发出淡淡的花香与温热,仿佛在对抗着外头那寒冷刺骨的空气。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坚毅和期盼,他们深知,只有严阵以待,方能在这春寒料峭之际守住一方平安。

浦江堂内的气氛显得格外凝重而专注。程墨缓缓铺开一幅描绘着天地运行、五运六气交织变幻的长卷,他用指尖轻触图中各处细腻的线条,缓缓开口道:“今年‘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厥阴风木。风火相煽,易生温病。再加上湿气内蕴,外感风邪与内湿相合,最易引发流感。”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忧虑,仿佛每个字都能引发人们对即将到来的疫病深思。

坐在一旁的唐果听后,轻轻点头,眉宇间流露出深刻的认同感:“难怪最近病患多集中在菜市场,那里湿气重,正是疫气滋生的温床。”他的话语中隐约透露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仿佛那远处熙熙攘攘的市场早已成为病疫肆虐的温床,令人不胜唏嘘。

与此同时,林婉儿拿起一只精美的香囊,香囊外绣着两个清秀的“平安”字样。她细细解释道:“今年风木过旺,湿气内蕴,故香囊配方需作相应调整。苍术能燥湿化浊,艾叶则温经散寒,而薄荷擅长疏风清热。按子午流注之理,午时阳气最盛,薄荷的比例可稍增;而子时阴气较重,苍术的用量则宜加大。”她边说边将香囊轻轻分发到在座的每一个人手中,语气中带着满满的关怀与期待,“老人体虚者,可佩朱砂香囊以安神;而儿童因易感风邪,薄荷比例稍增,有助疏风清热。”那一刻,每个人似乎都能感受到她为防疫精心筹谋的温情与责任感。

接着,只见程师兄手中各端着两壶药茶,一壶清透如晨露,一壶微黄似初曦。他将茶壶轻轻放置在桌上,边倒茶边缓缓讲解:“这是桑菊饮,疏风清热之良药,最适合用于外感初起之症;而这壶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预防外邪,正适合体虚易感者。”他那平和而笃定的语调中满是对中药调理之妙理的阐释,“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这几味药材家家皆知,煮制起来简便易行;而玉屏风散则需黄芪、白术、防风三味配伍,既补气又能固表,防外邪入侵。”他的讲解不仅娓娓道来,更让在座众人对防疫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纷繁而精妙的讨论中,五运六气的理论、香囊的配方和药茶的普及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既传统又充满智慧的防疫蓝图。窗外初春的薄雾似乎也在静静聆听,伴随着微寒的晨风,带来了一股清新而坚定的希望——在这春寒料峭之时,他们正用千年的智慧守护着百姓的健康与平安。

在浦江堂内,团队协作的气氛紧张而充满希望。各位医者各展所长,共同为防疫策略谋划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