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和后世那样几十万字一集,这书得厚到拿不住了。
毕竟这时代的阅读习惯还是竖行大字,像后世那样横排小字,这时代的读书人可看不习惯。
……
六万字,三天就写完。
这速度贾芸自己都吃了一惊。
但接下来还有的忙。
整个射雕是有两千四百多个常用汉字。
统计过后,前六万字有一千一百多个不同的汉字。
工作量还行。
先制沙模。
把字反过来在沙模上雕刻好就行。
是个细致活,但难不住贾芸。
在一旁的炉子上,则是已经用炭火加热铅锡合金。
等一组沙模字雕刻完,铅锡合金也过了融点,成为金属融液。
接下来,贾芸小心翼翼的将合金溶液倾倒在模具内。
然后等其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他继续制作模具。
半个时辰后,沙模里的金属字模彻底冷却。
贾芸把字模倒出来,开始用锉刀削磨。
到傍晚时,已经有几百个消磨好的常用汉字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一起。
甚至还有几个标点符号。
“句读”,也就是断句在这个时代是读书人的基本功。
但也并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一些闲书之类是有标点的,看起来要省力一些。
这种制模法就是欧洲十五世纪的古登堡制模法。
相比来说,汉字要比拉丁字母多的多。
所以毕升的活字法虽然是伟大的发明创造,但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
活字太多,制作工艺太复杂,泥字又太容易毁损。
不论是使用还是保存,泥字都不堪用。
铜字又太贵。
民间还是用雕版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木板,根据书的内容提前雕刻好,然后涮上墨水按压印刷成书页,最后汇编成书。
这样一来,成熟的有现成雕版的书籍相对便宜些,新书要贵的多。
毕竟要重新开版。
李时珍为了自己的“本草纲目”刊印成书奔走多年,主要原因就是开版雕刻太贵了。
一部大部头书籍要雕刻几千木版,需要多名工匠以年为时间单位来雕刻。
原材料,人工费用,那是天文数字。
很多文人雅士的笔记,诗文,家训之类,就是手抄本来流传,等证明价值之后,才会有书局开版雕刻,大量印刷成书销售。
所以这个时代的书籍价格极其昂贵,也造成了识字率比较低下的后果。
另外好纸也不便宜,榜纸,中夹纸等特殊公文用纸都很昂贵。
“磁青纸”价为一张纸一钱银,一纸百文钱,够百姓生活好几天。
更贵的画纸之类几两几十两不等。
那就更不是普通人能问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