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上天赐下来的瑰宝。
“不能急……徐徐为之……”
隆正帝越想越激动,原本板着的脸也露出些许愉悦之色。
但他很快又提醒自己,要戒急用忍!
不能太冲动!
少年时他就容易冲动,在诸皇子中得到了易怒,易冲动的评价。
这导致他后来努力修持,尽量在大事来临时保持喜怒不动于色,时间久了,仿佛自己就是这种寡淡的性格了。
只有真正了解这位皇帝的人才明白,这是一位易怒,易冲动,也极易动感情的天子。
……
北静王来的稍晚些,他抵达时,内阁的几位大学士,翰林学士,绣衣卫使,还有忠敬王,忠顺王,宁郡王等亲郡王也到了。
并不是所有亲郡王都要参加朝会。
是加“内廷行走”衔的才有资格和义务参加朝会。
有一些老亲王当了一辈子内廷行走,身上多半没差事,就是给个参加朝会刷存在感的脸面。更高一层的就是加“协理内府事”的衔头,帮着掌管内府的亲王管一些宫廷杂务。
最高层级,就是加“协理内廷侍卫”衔,帮着管理御前侍卫和皇城三卫。
大周的宗室制度,并非所有皇子都能封王。
只有少数皇子可以封亲郡王,他们必须学业出色,并且在身为皇子时被下令管理部务,到新皇帝登基之后,掌部务的皇子不再掌实权,因其功绩和表现,加封亲郡王。
然后就是管宿卫,内府,宗室等事务,朝廷大政不再参与。
北静王是外姓郡王,但颇得太上皇喜欢,所以加了内廷行走和协理内府事的头衔。
他的班次当然是在殿中,并且相当靠前。
金台之上是皇帝,左手侧是翰林学士,然后是内阁大学士,再下来是诸部尚书等文官重臣。
右手侧是加绣衣卫的武勋勋贵,再下来是诸王,郡王,公,侯,伯,在京节度使等武职官员。
水溶入班次时,金台当然是空的,没有皇帝等臣下的道理。
但诸皇子,诸王,公侯,节度使,基本上人都到齐了。
大殿里也是嗡嗡直响,大家都在议论此事。
“这贾二先生……算不算危言耸听?”
“不算,夏,商太远,咱们不提,从成周到秦汉,再到魏晋,隋唐,两宋,元明,确如那贾芸说的那样,王朝兴废,各有周期。然而,都逃不掉大治,守成,大乱,再循环往复的存亡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