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宫殿繁忙而安静。
天色微明时,就有送水车从玉泉山过来。
皇帝和后妃们只喝玉泉山水。
普通的宦官和宫女们就是喝御河水或井水。
也有车队从宫中出去,小杂役们将各宫的便桶收齐起来,送到宫外去处理。
接下来忙碌的是御膳房,浓郁的香气弥漫在宫中。
尚衣局的宫人们也是早早起床,浆洗各宫主子和宫人们的衣服。
这些都是相当辛苦的部门,此外就是负责洒扫的部门。
摇铃报时的宫女,她们在寒风中行走着,冻的瑟瑟发抖。
禁城的城头上出现换班的禁军将士。
负责把守宫门的太监和禁军将领交接,确定时辰后,宫门缓缓打开,发出吱呀的声响。
从端门到午门,到皇极门,养心殿,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
随着朝阳初升,沉寂一夜的宫殿群越发活跃起来。
这和后世满是游客的感觉当然是大有不同。
也不会有衰败的宫殿,没有朽烂的木料,彩绘也永远鲜亮如新。
地面也不可能有开裂的地砖和杂草。
隆正帝在五更之后不久就起床。
这位皇帝早就习惯早睡早起。
洗漱过后,内侍送上茶水,隆正帝就开始批复奏疏。
大半的奏疏都有贴黄,也就是内阁给出了初步的处理意见。
内阁阁臣全部是景和旧臣,他们的帖黄基本上都不符合隆正帝的想法,有时候隆正帝会同意阁臣的处理方式,有时候会提起御笔加以修改。
也有很多奏疏是直奏,一般来说是急件,多半不是好事。
也有一些是拥有直奏权的心腹大臣递进来的急奏件。
这些都是皇帝亲自处理,但事后还是要经过内阁用印,这才是正式的诏旨。
皇帝也不能完全的随心所欲。
哪怕现在已经是皇权到达顶峰的时代。
但不经内阁的诏旨叫“中旨”,法理性欠缺,一般的大臣也不希望拿中旨去办事。
或是用中旨来升迁。
这会动摇他们本身的法理性,会被人诟病。
包括一些军国大政也是一样,内阁的就是最合法理的诏旨,中旨就不行。
哪怕是伪清时期,不论是诏,敕,旨,还有口谕,基本上都要经过军机处。
军机处有一个银印,各督,抚,府,州,县都有银印底根,接到军机处用印的旨意之后,核对无误,这才是程序完全合法的诏旨。
连军机处都有这样的权柄,更不要说权力更大的多的内阁了。
隆正帝这两年最受掣肘的还不是太上皇。
毕竟太上皇荣养归政,不可能事事都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