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金台下的问对

“至大周,总产量是两千三百四十亿斤,亩产是一百五十到三百三十七斤左右。”

“这说明,不论帝王是明或暗,不论是不是以圣人之道治国,或是黄老之术,技术是一直在进步,而不是倒退。”

“然则,虽大周的粮食总产量是隋唐的三倍还多,但人口也是接近三倍了。人均田亩更是远少于汉唐之时。”

“这使得我大周的百姓,在蛋,肉,主食的人均摄入数量上,肯定是不如汉唐之时。”

“这是一种倒退。”

“长久下去,便是积贫积弱,再长久下去,便是会有不忍言之事发生。”

“更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就还是要从农人,工具,土地这三方面来设法。”

“首要之事,是要推广新技术,推行新农具,推广种植新的良种。种田之法,臣以为汉时的区田法比较适合现在的大周,但知者不多,或无人在意,百姓则很少有知道的。此外,兰州大水车之类的农具,水利发明,在前明的开工开物一书中就有,还有前明大学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是极有用处,但也是无人在意。种田之法,农具,良种,配套实行,虽不会有质的飞跃,但也会有量的改变。若大周平均亩产能稳在三百斤这个高峰值上,则再养活五千万人也不在话下,可以减缓矛盾百年,甚至可得盛世五十年!”

“提升生产力,臣以为首要又得得人和,得人和,需得先政通,其次方有人和。否则,天子的经再好,经不起下头的歪嘴和尚把它给念歪。”

“臣,不过草莽布衣,性喜读书,偶有所得,不敢敝帚自珍,斗胆公诸于外,幸得陛下看重,又当面垂顾咨询,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矣……”

贾芸说到此,躬身不语。

他说的够多了。

其实还有很多解放和提高生产力的办法。

但只要不进行工业化,小农经济再提升也是有限。

按他的办法,可以极限容纳三四亿人的规模。

延缓大周的衰落和内斗。

但也就只能如此了。

说是庞大的帝国,几亿人口,但没有工业化,仅收农业税和少量的商税还有关税,财政收入必定低的可怜。

前明时期,华夏的财政收入就被新兴的工业国给甩了去。

先是英,后是法,欧洲强国的财政收入很轻松的碾压明清两朝。

至于财政盈余,还有各种财政调节和现代银行等金融手段,更是不知道被甩开有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