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功之后,该当罚过。
陶炳吉和沈鸿翼倒也颇为自觉,不必等皇帝示意,或是御史出手。
自己解下梁冠,叩请致仕和请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陶先生所请不允,罚俸一个月足矣。”
“沈卿处事孟浪,回乡冠带闲居去吧。”
“臣陶炳吉谢恩。”
“臣沈鸿翼谢恩。”
两位大臣叩首谢恩。
虽然陶炳吉的致仕请求被驳回,但大家都知道是时间问题。
大学士好比是私人家里的老师,不管怎样都要给个面子。
一般大臣称“卿”,很少称爱卿之类,那是影视瞎扯蛋。
但大学士惯例是称“先生”。
这就是皇家对大学士的尊重。
大学士被罚俸,就是皇帝摆明了不再尊重和信任。
但次辅大学士毕竟身份贵重,一请辞就允,会使别的大学士寒心,相当不妥。
最少要辞五六次之后,才会允其致仕,给乘骑,也就是驿传免费送到家中荣养。
对七旬以上的大学士,这是好事,一生功成名就了。
但陶炳吉还不到六十,对政客来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首辅老迈,陶炳吉还是有不小的机会冲击首辅。
这一次的失算,陶炳吉算是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当然,也是对他个人而言,对很多人来说,次辅已经是天上人了。
大周三年一次进士春闱,每次取中三百多人。
三十年正常科考加恩科,取中人数超四千人。
这三十年间,能进入内阁的不超二十人。
内阁大学士是进士中的精英,对普通人来说,进士都是文曲星君下凡。
除了江南几个地方,每个县都有若干进士甚至都有状元外。
很多文教一般或是不发达的地方,取出从唐到宋,明,清的县志来查,可能一个千年历史的县,人口基数百万,但整个千年的科举史上,考中进士的也就几个人。
这并不夸张。
所以陶炳吉在很多人眼里早就是功成名就。
只是在登顶的最后一路行差踏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