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粮行,有个十几万石存粮很正常。
一包一百二十斤,一个正常的粮库就能放几千上万包。
几十个粮库就是几十万石粮食。
精米,糙米,精面,糙面。
黑豆,黄豆,红豆。
小米,糜子,高粱。
这是以前华夏主要的粮食种类。
有钱人吃精粮,穷人吃高粱,小米,黑豆之类的杂粮。
很多人家杂粮也不能放开吃,春荒时勒紧裤带,夏秋时除了吃杂粮,还要掺杂大量野菜。
尽可能节省粮食和钱财,用在深冬和春荒时。
所以华夏人对粮食和土地的渴求是刻在骨子里的,还有储蓄的习惯,都已经融入在基因之中。
太久长的窘迫和穷困,还有饥饿造成了独特的民族性。
除了粮食涨价外,就是外逃潮。
去年底到京城的名士,有一些留下的,瞬间就是逃了个精光。
现在是内可以出,但外不得入。
再耽搁下去,万一围城,那可就困死在城中了。
还有一些授了官职,一时没出京的新科进士,也是光速办好手续,立刻出城。
这些人消息灵通,而且原本就不是京城人,走的也是飞快。
接下来就是一些滞留京师的商人,也是放弃了生意,迅速离开。
还有一些是在河间,保定,真定,天津各处有亲戚可投奔的中等人家,有些钱,可以在外生存,也不愁路费。
这些人家中有经历过围城惨事的,也是第一时间决定离开。
他们也是选择到几百里外的府城居住。
太远了负担不起,太近了怕被兵锋波及。
躲到几百里外的府城,零散虏骑无法破城,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僧道黄冠女尼。
这些方外之人除了少数有职司的外,也是大量外出。
方外之人出行可比扶老携幼的普通人要方便的多。
短短几天,最少有几万人出城离开。
朝廷当然不会阻止。
万一京城被围,城中人口越多负担就越重。
当大量人面临饿死的局面时,城中必定大乱!
与其留着太多人加重京城的负担,不如放这些人早早离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