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等陛下旨意。”
贾芸考虑再三,只给了这个模糊的回答。
也就是说,贾芸自己没有明确的去向和想法,怎么都行。
忠顺王大有深意的看了贾芸一眼。
不错,更加放心了。
在此之前,不乏有些人提醒,贾芸的赚钱,驭下,管理,统筹的本事实在是太强了。
若此人能独掌一镇,迟早会尾大不掉……
当然,倒没有人说贾芸图谋不轨,心怀异志,图谋造反。
在目前这阶段,说贾芸这些有点太过搞笑。
忠顺王不会信,天子也不会信。
真的就凭贾芸那两千多少年和村中猎户造反?
哪怕再翻十倍,朝廷也不会在意。
没有铠甲,劲弩,火炮,成建制的骑兵,请问怎么反?
漕帮三十多万人,其中不乏身手高明,悍勇敢死的江湖好汉,漕帮三十多万人,拉出三五万人聚集起来问题不大。
朝廷会当回事?
只是略有忌惮,对漕帮敲打过,令其不得入京,不得带帮众入驻重要的城池。
人再多,老老实实在乡下或码头呆着效力。
只有少量高层,可以入驻城中。
这个禁令,怕要到大周末年才会松弛。
加上火车等交通工具出现,漕运基本废弃,大量漕帮帮众失去生活来源,涌入城市打工找活路。
这其间泥沙俱下,很多漕帮帮众游走于灰色地带,或是干脆就做些不法勾当,加上漕帮有一定组织性,很快代替了各处城市中的小帮派,最终就成为民国第一大帮。
这个变化是以百年时间为计量,现在的漕帮,更多的属性还是一个苦力,纤夫,船夫,水手聚集的民间组织。
抱团取暖,不受欺凌,可以与朝廷,官府谈判,讨要一定的好处,提升帮众的收入和地位。
至于后世之事,此时的漕帮大佬们怕是想都想不到。
漕帮转为的青帮,最风光时真的是天下第一,帮中大量达官显贵,乃至真龙。
一个大佬就能有门生数十万,年收入数千万银元,等于此时数千万两白银。
因其势力过大,财力极强,甚至有过万私兵。
整个城市,离开漕帮大佬的支持就寸步难行。
这在此时当然难以想象,没有人会想的到。
贾芸再强,无非就是一个陆地版漕帮。
此时还是刚起步的小型漕帮。
而于国计民生也是极为重要,可以说对北方的工商业,还有各军镇的安定都起到的是正面作用。
这个当口,有人说要提防贾芸,小心谨慎,不可重用……
隆正帝和忠顺王只会当他疯了。
自古以来,没听说一群车夫伙计能造反并成功的。
况且贾芸是勋贵之后,与国同休的富贵,他疯了去想造反的事?
若是贾芸到当年贾代善的地位,或现在赵国公田铎的地步,那时候提防也不晚。
贾芸自己不考虑,也不提真正想法,便是基于谨慎小心的考虑。
有时候,越是自己想要的,别人就越不会给。
贾芸的新去向,是有两个传言。
一是留京,任绣衣卫都指挥使。
据云隆正帝对现任的都指挥极不满意,有意换人。
绣衣卫都指挥使是等同都统制,正二品官,又有超过普通都统制的实权,对贾芸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位置,也等同是天子心腹近臣了,若非贾芸是勋贵子弟,又刚立大功,且展现了优秀的管理能力,怕是还没有这个机会。
其次,便是赴蓟镇上任节度副使兼都统制。
此次,蓟镇虽是扛住了,但朝廷对蓟镇一开始的表现还是极不满意的。
整个古北口防区,直线距离四百里,七八个驿站,连古北口在内大量防御都形同虚设,被敌人直接破口,按后世算法是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盘几天就丢了个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