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也给她所制作的辣子皮换了个新名字,辣板筋。
随着每日订单的增量,制作人手自然得增加,制作场地从徐家小院规置到了老徐家的旧院。
从最开始的三五名工人,发展到现在十多名工人。
招收的多是村里年轻的媳妇子,如张婆子交好的几位婶子家的儿媳,以及村里看着老实干净的小媳妇。
工钱每人每月八个大钱,快赶上一两银子的收入,比她们男人到镇上做劳力的活计轻省,赚得还不少。大家干起活来都不敢躲懒,生怕这份好工作被别人抢了去。
锦绣心有盘算,商号下来以后,买卖逐渐拓展到周边的几个城镇,如此一来,每日出货运送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差事。
镇子上的几家錧子跟徐家合作几月下来也都心思实在,主要是担心徐家哪天送货晚了,耽误开市的好时机;所以,大多安排了手底下的伙计赶早天没亮就到万河村来拉货。
徐家买卖做得红火,少不得引来村里有心人的觊觎和眼红。
食客们吃进嘴里的东西,最是不能马虎。
为此,锦绣和贺年庚商量后决定,从贺氏族里招了三五名汉子,每月每人发上几大钱,负责日夜轮守在作坊院子里外。
贺氏一族眼看族里有人受益,再有族长和六爷的压制,有心思蠢动的族人不得不歇下心。
王氏自小跟老子娘学会计账的本事,这份工序锦绣自然而然就交到王氏手里。
田草时而跟在锦绣身边学手艺,时而跟在王氏身边学记账。小丫头对数字很是灵敏,脑子转得快,学着计账的时候也学会了好些字。
无论家里买卖再忙,锦绣从不让张婆子操过半分心,起初还会由着阿娘帮着洗面晾面皮,慢慢的人手充足,便再也不让阿娘操劳半点。
如今地里田里的活计,都交给了梁管事安排的工人,操劳大半辈子的张婆子,一时间倒是适应不来清闲的好日子。
徐锦贵从县城取回商号文书那日,徐家旧院的作坊放起了长鞭炮。
满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徐家的买卖越做越大,连瞧着再普通不过的面皮,都能卖得如此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