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高炽监国期间,其实大明的情况也很不乐观,赵鸿一直都秉承着一个理念,那些在没有天灾的时候中兴或者没有犯错的君主,其实并不算是明君。
每一任朝代将封建王朝的弊端问题积累到末期的时候,会因为天灾而将矛盾一次性都爆发,在古代,天灾才是影响一个王朝命运的重要因素。
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哪怕这一任君主是庸主,只要别太过分,别危害到世家大族的利益,都不会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
而在朱高炽监国期间,大明的命运可不是很好,各种天灾频发。
永乐七年凤阳水灾、永乐十三年盐城县飓风、海水泛溢、永乐十八年饥荒、永乐二十二年东平大清河决堤、洪熙元年旱灾加地震。
这么多天灾都被朱高炽给安抚下来了,这足以见得朱高炽在内政方面的能力。
除此之外,他还在朝廷上改组内阁、削汰冗官,使得朝廷开销大减,效率却一点没减少。
对待百姓,他实行迁民屯田、减免贡赋,使得大明的农业发展迅速,官府粮仓丰厚,在科举制度上他还创新了按照比例“南六十、北四十”来录取进士的规定,保障了北方学子的进士率,这个规定也一直沿用到了清末。
但是后面的这个政策,不好说对待百姓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因为这个规定会引起南方学子的不满,大家都是参加同样的考试,北方学子却因为比例可能分数不如自己却考中进士。
不过其中还有大明时期南方的经济已经比北方要高许多,教育这个事情和经济的关联性非常大,但北方的老牌世家又非常多,这或许是出于不得已的政策。
另外朱高炽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后勤人才,他登基之前是因为有永乐大帝在,不需要他去碰军事方面的事情,但他对军事也是颇有研究。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战中,朱高炽率领一万人驻守北平,对战城外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这种兵力差距可能城中士兵都会没了士气,但是朱高炽却能稳住士气,并且有条不紊的安排守城,硬生生守住了五十万人的进攻。
等到了夜晚的时候,他也能抓住战机派人出城夜袭,李景隆的军队猝不及防之下大乱,数次被袭营之后他也只能率军后退扎营。
朱高炽仅凭一万人就驻守到了朱棣回援,两面包夹李景隆,使得李景隆败退。
挺多人说这里李景隆是在打假赛,故意输给朱高炽和朱棣的,赵鸿认为,后面被朱棣包夹的时候他或许已经没有了战意,但是一开始攻打北平的时候应该是认真的。
毕竟在这之后,他还是率军回到了建文帝身边,这可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就比如他刚刚回来的时候方孝孺等大臣就请建文帝以此诛杀李景隆,只是建文帝此时已经无将可用,再加上他本身确实性子没那么刚,所以并未治罪。
或许是看到了朱棣父子俩的潜力,也或许是因为觉得朱允炆的性格不适合当君主,等燕军打到都城的时候,李景隆选择了开城投降,这时候才成为了朱棣手下的大将。
因此赵鸿觉得朱高炽的北平之战还是含金量挺高的。
再加上他数次调整北方边防,并且是以自己作为主导的,将北方边防打造成了铁通一块,如果是对于军事不熟的人可做不到这种程度。
所以朱高炽应该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只不过是因为有朱棣在,他不需要去展现自己的军事手段,而朱棣驾崩之后他在位才一年就也随父亲而去,军事这一块就只能交给他儿子朱瞻基了。
只可惜朱瞻基也是个短命鬼,给了某个留学生一展拳脚的机会。
赵鸿没有多想,直接伸手抓住了朱高炽的选项,很快光团化为无数流光开始向他涌来,最终汇聚在了他手中的空白卡牌上,渐渐形成了朱高炽的形象。
“使用朱高炽召唤卡!”
一道迟暮的白光闪现,赵鸿立刻闭上了眼,心中祈祷着不要出现太晚年的朱高炽,同时等待着光芒减弱。
等光芒减弱之后,一个大约三十多岁,长相比较和蔼的胖子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那一身的华服让他显得非常的富态。
他行了一礼,朝赵鸿说道:“殿下好,从今天开始我就在你手下做事了!”
赵鸿看着面前这个笑眯眯的朱高炽,心中想着还好不是四十多岁的版本,朱高炽死的时候四十七岁,四十多岁的他似乎就已经胖的需要人搀扶了。
而且朱高炽的死因很有可能是因为积劳成疾加上各种肥胖并发症,如果真是四十多岁的版本那他的身体恐怕也不是很行了。
对于朱高炽的死因正史没有记载,只有在明人陆釴所着的《病逸漫记》记载:“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给出了三种可能,被雷劈死、被人误毒杀、因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