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以来的各种水利工事,也都基本分布在这两条河流的周边。只不过李泰一路游走下来,所见仍然运作完好、发挥其调节功能的水利工事却不多,大部分都已经荒废,只留下一些简单的痕迹,有的甚至连痕迹都没有,须得杜照徽等凭着古籍记载和口口相传勉强指认一个大概方位。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境域之中就全无水利设施,事实上不但有而且还有很多。毕竟水是农耕的根本,如果不能让水流入更多的地区且兼具备旱防洪的功能,单凭河流两岸的狭长地带,也根本开垦不出多少土地。
所以如今的淯水和沘水两岸也是存在着许多的池堰沟渠,有时候多到一里之内就存在着数座堰陂。分布如此稠密,显然是不正常的,而这些堰陂往往都属于某座田庄的一部分,被篱墙所圈禁。
没有系统性的工事调节,任由民间私自穿凿引流,就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水资源也成为豪强们任意把持、宣扬权威和垄断使用的生产资料。
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且不说,这种情况对水资源本身的损害就是极大。水枯则淤、水涨则滥,各种淤塞和泛滥的痕迹在诸河道间比比皆是。
豪强大户封山锢泽、产业遍布乡野,黔首小民浪荡郊野、全无立锥之地,基本上可以涵盖当下荆州治内的民生现状。籍户村邑也有,主要分布在州郡城池的周边,离城超过十里,就很难再看到普通乡民小户聚居的村落了。
在将境内水事巡察一番后,李泰越感任重道远。
若是如今的沔北地区如之前的陕北一般放眼一片胡荒还倒罢了,偏偏各种乡土势力犬牙交错,本身又处于边境地带,若是大刀阔斧的动作触动豪强利益,无疑是在自爆资敌,所以挑动他们内部自发的进行竞争淘汰是很有必要的。
那一批财货对人诱惑力极大,很快便有人家做好了标书投入了州府。标书格式是李泰拟定的,基本上分为各家能够调动的人力、工程所需要的工期以及需要州府拨付的预算等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初交上来的标书基本上都是想要以小博大的思路,用工百十人、工期几个月,却狮子大开口的要州府支付巨量的钱绢。
黄伏虎等三家豪强因贪婪而家破人亡的前车之鉴,他们是一点也没受到教训,大概只觉得这三家纯粹是倒霉,换了自己则必然不会如此。
对于这种殊无诚意的标书,李泰自然是一概否决,并且还着员直接在州府外公告出来。虽然这本身并不算是什么惩罚,但也将他们的贪婪嘴脸暴露人前,接下来再有投标者多少要以此为鉴、端正一下各自的态度。
六门堰工程并不算小,能够收蓄足够灌既三县数千顷农田的河水,可知这池堰必然是非常大的。如今池堰勉强还存一个轮廓,须得重新清淤挖掘并且夯造堰堤,哪怕州府修造都颇为吃力,一般民家更是难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