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章 投书相诱

北朝帝业 衣冠正伦 2794 字 2个月前

讲到这里,他又有些恍悟的望着段韶说道:“难道录王也担心会遭受这般指责?可是,咸阳王所计敌情如何尚在两可,但是眼下邺都失守、河北崩溃已经是确凿事实。录王出兵迎战魏军,收复邺都、驱逐敌寇乃是大臣本分,谁又敢妄加非议!”

小主,

段韶闻言后摆了摆手,转又语重心长的对高长恭说道:“我并不是担心人会加我诬蔑,援引此事只是要告诉你,事到临头、千人万计,你所笃定的计谋,未必能获得他人的赞同,你所图谋的大局,未必就是他人的大局。刚愎不仁,势难长久。”

高长恭听到这里后便又深深皱起了眉头,不知道是没有领会段韶的意思,还是有些不能认同这所谓的世故之言。

段韶也没有再继续跟高长恭就此话题深入讲解,尉粲对斛律光的揣度指摘固然是有些无理,但却能够撩动人的心思。这一场会议之后,斛律光的进计便没有了下文,便可见不乐意他游弋于外的绝不止尉粲一人。

时间再向前去追溯,双方这一场交战最初,晋阳方面还凶险未露,皇帝便下令将段韶调离邺南,集结河北人马前往晋阳,这何尝不是不乐意段韶游弋于外?

相对于高长恭那种单纯的兵来将挡、当战则战的想法,段韶要背负、要考虑的无疑更多,尤其是在旧年皇帝兵围辽阳的时候,段韶并没有旗帜鲜明的表达对皇帝的支持。这埋在彼此心里的一根刺,段韶并不清楚皇帝有没有将此消化掉,而他自己虽然不再提及,但是也不敢忘怀。

当然,这些内部的人事纷扰,虽然给段韶的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原因。

大概是一些心思藏在心里太久,段韶也想找人吐露一下,于是便又望着仍然眉头紧皱的高长恭说道:“欲成大事,需合众愿。独断专行,纵然能侥幸成于一时,但不摧于外,也必毁于内。你历事仍浅,且先记住,无论有何计谋、有何抱负,若悖于众愿、人皆非之,那么无论自计怎么高明,也要谨慎三思。”

“录王教诲,我记下了。”

高长恭也听得出段韶是在语重心长的教导自己,于是便点头应声道,但终究还是有些不顺气,便又反问道:“那么请问录王,三思之后究竟有何应敌之计?”

见高长恭仍然纠结此事,段韶便又开口说道:“长广王避敌而走,诚是震惊内外。魏国趁此而席卷河北,河北士民也多仓皇失措,不乏贪乱者乌合响应,使得局势越发糜烂。但这样的声势得来容易,失去也简单,只消一战告负,附庸者必然惊逃四散。

前者邺都为敌所据,我先手已失,匆匆前往,胜算不高,如若战败,局势更加崩坏。不如退据井陉,扼敌之必攻,守此优势地形,待敌匆匆而至,一举破之,则河北悉定!”

“可是,录王又怎么笃定李伯山会匆匆来战?既然已经得据邺都,又有河北贪乱群徒响应,他何不安据河北,耐心经营?”

高长恭又满脸疑惑的发问道。

“他会来的,此番魏国用兵,本意只在晋阳。其北路师旅远途而来,若失南面策应,便是孤军深入。晋阳当下犹有驻军巨万,岂其劳师远来能够轻易击破?一旦其北路师旅不能建功、仓皇败走,则晋阳危困自解,届时居高临下、俯冲河北,则其前功摧毁不难!”

段韶又沉声说道,虽然说除了据守井陉以待魏军北上之外,也并非没有其他的迎敌策略,但是唯有这一计策才能让皇帝放心、也让晋阳一众勋贵们满意。

“录王运计宏大,早有应敌之计于怀,我狭隘难度,反而还多怀忿怨,实在是惭愧!”

高长恭在听完段韶这一番分析之后,又在自己心内整理一番,然后才又望着段韶一脸惭愧的说道。

段韶自然不会计较这些,否则也就不会跟高长恭说这么多了,此时听到高长恭垂首致歉,便摆手表示没什么,旋即便又正色说道:“于此待敌虽然是稳妥之计,但是当中也不乏隐患。若八缚岭为敌所越,则我难免西路受扰。

另有定州多六州子弟家眷,其安危尤需警觉,不可松懈。今关东时流多甘为李伯山鹰犬爪牙,若彼处有什么变故而我不暇细察,你一定要为我拾遗补漏,切勿怠慢!”

高长恭闻言后连忙点头应是:“录王请放心,我一定勤于走问,绝不让魏军有机可趁!”

段韶这里固然是颇有大局之想、稳妥之计,但是那些真正承受魏军兵势压力的人却做不到如他这般从容镇定,在眼见外援无望的情况下,还是要自己想办法努力自救。

定州地处太行山的东侧,其治内所辖中山、常山、博陵、北平、巨鹿诸郡也都耳熟能详,乃是河北重要的州郡。

对于北齐而言,定州另有一层比较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六镇兵变发生之后,有大量的北镇镇人被安排在定州境内。当年北魏为了管制这些闹乱镇人,便撤镇设州,而这些内迁进入定州的镇人们便又被称为六州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