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永寿县令李延年谨奏:
伏睹圣朝,德配天地,恩沛雨露。然自八月二十日起,永寿县境内未蒙天泽,滴雨未见,迄今已十日有余。臣心惶恐,谨按察灾情,现将详情上奏陛下:
本县地处关中腹地,素来仰赖天时,以资农事。今逢旬日未雨,田间作物渴待滋润,民众心系秋收,然天意高远,旱象已显。
忆秦始皇十二年,天下大旱,自六月不雨,至八月乃雨。关中之地,赤地千里,农作歉收,民生维艰。臣恐今岁旱情,或蹈前辙。
若此旱情延续,势必致作物生长受限,减少产量,影响秋收。
臣已督促民众掘井寻水,节水抗旱,同时组织乡里长老商议抗旱之策。
臣不胜惶恐,谨奉此奏,伏乞圣裁。
秦始皇三十五年八月晦日
永寿县令李延年上奏】
顾绫雪看完后,陷入了沉思。
【十天不下雨,对秋季成熟的作物来说,确实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成熟啊?不会真又要发生干旱吧?】
【虽然我印象中公元前212年前后秦朝好像没有什么大灾大难,但还真说不准,毕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关中地区确实发生过不少次的旱灾。】
【汉献帝兴平元年,关中秋七月出现了大旱,谷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局面。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发生干旱灾害共计二百七十四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元代关中地区也共发生了三十三次干旱灾害,平均两三年发生一次,所以……不会真来吧?】
【这眼瞅着就要秋收了啊!】
嬴政神色肃然的问道:“诸爱卿有何策以对之?”
冯去疾捧着奏章,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臣观此奏,心绪难平。自十二年大旱之后,关中水利之兴,引水灌溉,井灌之术日臻完善,然天行有常亦有不测,旱灾仍时至,此非人力所能全避也。”
“臣以为,首要之策,当在固本,强化既有水利之维护,使之畅行无碍,每一沟渠,每一井台,皆需确保其效,使水资源滴水不漏,尽其用矣。”
“其次,臣认为朝廷可调拨资源,扩展灌溉之计,以应时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