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何畏恐吓

成道天书 鸿书 2274 字 2天前

包龙图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升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于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建言兴利除弊。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佑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人称其为“包待制”或是“包龙图”。

小主,

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又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为官,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民间素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身后他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南宋和金朝时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流行于世。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渐渐的就用来比喻,同恶势力做斗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于百姓而言,若真有这样的人,那定是不简单的大人物,再要是敢把皇帝的老丈人也拉下马,那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敢把皇帝拉下马,那自就不是皇帝了!多少没有了杀伤力。可若是敢把皇帝的丈人拉下马,所面对的,那自然不一样了!

想想,也是!皇帝的老丈人,国丈有皇帝撑腰,堪比太上皇呀!拉皇帝的老丈人,国丈下马,那不是虎口拔牙吗?谁敢呀!?

你还别说,这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他就生生地,把宋仁宗的老丈人,给拉下了马来。这个人自然不是别人,正是所言宋代大名鼎鼎的黑脸包公,包龙图。

宋仁宗,也算是个古时着名的仁义皇帝了!可他也有贪恋女色的爱好。是个七情六欲十足的男人。他的后宫也是美女如云,而在众多的后妃中,仁宗最宠爱的是张贵妃。

这个张贵妃“巧慧多智数,善于承迎,势动中外”,显然这张贵妃,比较乖巧机灵,才能在众多的嫔妃中脱颖而出,深受到仁宗的青睐。

民间又一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贵妃的老爹张尧封,没有享福的命,死得早。张贵妃以为自己身份高贵,为“以门阀自表异”,便向宋仁宗吹枕边风,向朝廷推荐重用她的伯父张尧佐。

张尧佐依恃张贵妃的这个后台,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起来,由一个小县官,骤然迁升至权知开封府。

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更是被提拔为提举在京诸司库务,三月迁升权三司使,九月再次升任三司使。短短几个月时间,张尧佐凭借侄女得宠,连连高升,一举成为宋皇朝管理财政的最高官员,真是坐了火箭一般。

对于这种不正常的提任升迁,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当时的御史台,就有直男官员上疏指出“尧佐以后宫亲,非才也,不宜使制国用”。

要知道,御史台乃是朝廷专门负责对宰相百僚在重大活动、科举考试、司法过程、行政事务、日常着装、行为规范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督察的专门机构。

可是,宋仁宗[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没有听取这个意见。

第二年春天,铁面无私的硬汉子包拯,调任知谏院。这个知谏院,掌谏诤,凡是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朝廷各部门事有违失,都可以谏正。

包拯任职后不久,就针对张尧佐的不正升职,与同僚吴奎等人上疏进行弹劾,包拯在上疏中指出“今亿兆之众,谓三司使张尧佐,凡庸之人,徒缘宠私,骤阶显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