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很明确的指出,这张尧佐,乃是一个无能之辈,仅仅因为其侄女受到恩宠,就连升高官,很不正常。
包拯接着劝谏仁宗“亲昵之私,圣人不免,但处之有道,进入合宜,使不践于危机,而常保于安地,斯为得矣。若不恤人言,罔顾天戒,祸不止其人,又贻患于国家,前古得丧之迹甚多,愿陛下留神究观焉。”
包拯劝仁宗的意思是“爱美人,莫忘前车之辙。”然而仁宗很任性,仍是不予理睬。
这一年十月,包拯又连上了二章《论选内外计臣》专就张尧佐再次弹劾“窃缘三司使张尧佐早缘恩幸,骤阶华要,任之会府,委以大计,而本职隳废,利权反覆,公私困弊,中外危惧,伏望特出宸断,授尧佐以他职,别求才杰之士,委而任之,责以实效,一二年间,庶几可济。”
包拯这次的上疏,更是言之凿凿、情真意切,确实是在替大宋江山着想。如此锲而不舍的三次弹劾,终于引起了宋仁宗的重视,他不得不罢免了张尧佐的三司使职务。
可是,宋仁宗一边罢免了张尧佐的三司职务,一边却高配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和群牧制置使四使。以此来安抚张尧佐,取悦他的张贵妃。
唉!谁让这天下是他赵家的呢!有权力就是这么任性!看来只要皇帝的位子在那,他老丈人的位子,还是能保住的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嘿嘿!想多了!铁面无私的黑包公闻讯之后,气不打一处来,自己辛辛苦苦好歹把个皇帝的丈人给拉下了马,转脸又给了他个四使的要职!还讲道理,守规矩不!?
包拯立即再次上疏。于疏中,他对仁宗还是很客气的,毕竟是皇帝嘛!还是要给个面子的!
包拯首先委婉指出,仁宗超常提拔张尧佐不当,“迹其过不在陛下,在女谒近习及执政大臣也。何以言之?盖女谒近习动伺陛下之所为,知陛下继嗣未立而有所私,莫不潜有趋向而附结之。执政大臣不思规陛下以大义,乃从谀顺指,高官要职,唯恐尧佐不满其意,使陛下有私昵后宫之过也。”
这里就给仁宗留足了面子,把责任推给了执政大臣。接着包拯才尖锐地斥责“尧佐叨据如此,惭羞不知,真清朝之秽物,白昼之魑魅也。”他把个张尧佐骂得狗血喷头。尔后包拯请求“陛下断以大义,稍割爱情,追寝尧佐过越之恩”,要求仁宗处理张尧佐。
包拯上疏之后,御史中丞王举正也率奏事百官及御史唐介等人进行“廷诤”,也就是当廷进谏指出仁宗的过失。迫于压力,宋仁宗只好做了让步,削夺了张尧佐的宣徽、景灵二使。
包拯在任谏官期间,数次上疏弹劾外戚张尧佐“怙恩”,就是说张尧佐借助皇帝的恩泽谋取高位。并指责仁宗“宠私”,就是指仁宗为张贵妃谋私。
包拯的这些举动,对整肃朝纲、抑制外戚势力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宋仁宗也算是从谏如流的皇帝,虽是软棉鼓捣起,最后还是采纳了包拯的部分建议。
嘉佑七年(1062年)专给包拯的批示“卿风力峻明,器怀端亮。伏谏于陛,屡行药石之忠,秉宪于朝,一摒奸邪之气。”这自也说明,宋仁宗对于刚直不阿的包拯还是十分赞赏的。
显然,要想把违规的皇帝老丈人给拉下马,没有包拯的浩然正气,以及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无私铁面是青天,正气凛然皆赞贤。
敢把贪官拖下马,铡刀惩恶解民悬。?
《清官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