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六章中医药调理面汗淋漓

面汗淋漓

[病案]林某,男,29岁,于1962年6月15日就诊。患者主诉面部大汗已持续四年有余,期间并无其他明显不适,且身体其他部位未见汗出异常。曾多次服用补虚类药物,如补气养血之品,然疗效不显,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就诊时,患者气色红润,面色光泽,未见明显病容。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体大小适中,舌下脉络未见异常。患者言语清晰,声音洪亮,未见言语迟缓或声音低微之象。脉象表现为洪数有力,尤以右寸脉为甚。

[治则]针刺泻肺热。

[取穴]针合谷,泻法,留针5分钟,面汗全收。复诊一次而愈。

[评析]自汗一证,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多归属于阳虚范畴,此乃历代医家之共识,如《景岳全书》所言:"自汗者,阳虚不能固表也。"然本案患者之自汗,却呈现出实症之象,此乃临床之少见,尤值得深入探讨。细究其病因病机,实系肺气壮实所致,此与常理相悖,更显特殊。

肺主皮毛,司呼吸,为气之本,其气过盛则皮毛开泄,汗液外溢。此理可溯至《黄帝内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之盛,实为本案自汗之关键所在。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功能相关,肺气之盛衰直接影响大肠之功能,此乃中医整体观念之体现。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原穴者,乃脏腑原气所聚之处,具有调节本经经气之重要作用。泻合谷穴,既能清泻大肠之热,又能通过表里关系,间接清泻肺热。此治法之妙,在于把握了经络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肺热得清,肺气自平,皮毛开合有度,汗液得以收敛,故能获效。此理可证之于《针灸甲乙经》:"合谷,手阳明之原,主热病汗不出。"

此案之治疗,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精髓。通过表里关系,运用经络理论,取穴精准,疗效显着,值得临床借鉴。其治疗思路突破了传统自汗多属阳虚之定论,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灵活性。正如《医学入门》所言:"治病必求于本,本者,病之原也。"本案之治,正是抓住了肺气壮实这一病机关键,方能取得良效。

此外,本案之诊治过程,也启示我们临床诊疗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详察病因,细辨病机;其二,把握脏腑经络之联系;其三,灵活运用针灸疗法;其四,重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结合。唯有如此,方能提高临床疗效,彰显中医特色。

综上所述,本案虽属临床少见,却颇具代表性。其诊治思路与方法,不仅丰富了自汗证的治疗经验,更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此案之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医理论之深邃与临床实践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